讲评课常常是老师们最头痛的课型,在传统的练习讲评课上老师总有一种会的学生不需要听,不会的学生不听,讲评只为三分之一学生听的感觉,上起课来死气沉沉。为了打破这摊死水,我尝试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全员参与。
课堂开始,我直接要求学生拿出自己未批改过的练习单进行小组交流。练习单未进行批改是不希望给任何正确答案,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信的进行交流。
小组交流要求:1、不同颜色的笔修改,为的是便于我了解学生独立完成时的答题情况与经过小组交流后的答题情况;2、有疑问的题目做记号是为了小组交流后的全班交流;3、补充多种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是为了拓展学生思路,不要只局限与自己的答案;4、有不同想法的要求说明列式的理由。采用计时方式,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9道题,控制时间大约在10分钟。
时间到后我让学生选择你认为最需要进行讲评的题目的序号,如果全都不需要则不选,获得如下数据(图2)
为了获得更全面的数据,尽可能的扩大了解学生对哪些题目有疑问,我继续进行了第二次投票,选出第二道你认为需要讲评的题目。如图3,可以看出学生的疑问点主要集中在第5、8和9题,而且第5题最多学生有疑问。
为了检测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是否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我在第二次作答的条形中挑人,挑中的学生讲评其他的题目,如:选择第9题的学生姜被挑中,则学生姜汇报自己没选择需要讲评的第5题。这样交替讲评即达到检测的目的,又达到讲评的目的,一举两得。
从课堂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度都很高,课后学生上交的练习单的订正情况也比较理想。最让人惊喜的是,一个几年来从没主动发言过的肖同学居然举手发言了,还是纠正其他发言同学的结果,真是让我兴奋的不行。她从一开始的随机抽到起立一声不吭,到说三个字不知道,再到这次居然自己主动举手,她的一步步变化也是这个班级孩子变化的缩影,是这两年来坚持以生为本课堂的成果。
反思这节课,虽然课堂的学生参与度很高,但是学生的互教互学大部分只停留在理解层级。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在理解层级后面还有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节课都少有涉及。如何改进呢?
美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他的书《怎样解题》中提到,在遇到解不出来的题目的时候可以先想想“一道与它有关的题目”,也就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里面寻找类试题作为突破口。想象一下,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是一团乱麻,一定很难找到这个相似题,换句话说,促进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会解题的关键(似乎有些明白为什么王绪溢博士说没有课型之分的道理。)因此我想在学生互教互学之后,是否可以再要求学生对所有题目进行分类,并从做过的练习中找出相同类别的题目。还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类别自己出题给组员进行评价。
具体如何实施还有待进一步实践,期待下周实践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