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家就在石市的近郊,如今勉勉强强也在行政划分上算是国际庄的一个区。可自始至终我都已乡镇居民自称,从来不认为自己跟这个省会城市有半毛钱的瓜葛。
并不是我对于这座城市多么的仇恨,也不是我有一种源于古代的乡村情结,主要是在我的生活圈子里,丝毫感觉不到划归区的前后,有哪些明显的变化,让自己真真切切的接受“市民”这个称号。即便这个称呼一点也高大上,甚至在某些实际待遇上,还比不得“村民”更让某些实际利益者欢喜。
“村民”与“市民”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因为前边这个修饰词终归是为了衬托后边这个“民”字。很鲜明的表明了自己的阶级身份,既不是有着社会政治地位的“官”,也不是掌握社会经济命脉的“商”。即便它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可是正因为体量的庞大,被某些思想丰富的人稍稍拨动,便分化成了无数个团体或个人。自此“民”成了一些人口中最为尊贵的人,也成了某些人心中最为卑贱的人,以至于最终导致像我这样愚昧的人,都搞不清自己究竟处于何种地位。
或许我是个极其死板的人,很长时间一直纠结在这个称呼上,正如前段时间观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起初很是喜欢,对于这个题材相当感兴趣,可是自从看到朋友圈里转发的一则消息后,忽然发现自己竟然不喜欢这部电视剧了。
那条被疯转的消息具体内容我已记不太清,反正就是具体分析了剧中各个角色的人际关系架构,最终得出结论,这部电视剧中除了侯勇饰演的赵德汉是个农民的儿子,但在第二集就被拿下了,除此之外完全是一个复杂的官场角力,分明跟人民没有半毛钱关系,似乎将片名改为《王者荣耀》更为合适。
原本只是茶余饭后一些性格活泼之人开的一个小玩笑,大多数人也都是一笑置之,可不知为何却牵动了我心底的那股子轴劲。自此以后看着电视剧总觉得有些怪怪的感觉,最终干脆停看了,等到播放完毕之后,只是看了一下结局。
自小我妈就说我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孩子,可我一直认为这是个含有讽刺性的评价。可是走入社会后,通过旁人的言谈,我不止一次的听到他们对我有着类似的称呼,同样是“老实巴交”这四个字,有时候让我听了反而感到很舒服。如今看来我还真是个老实巴交的孩子,因为我太容易被别人的思想所左右,从而失去了自己判断的能力,亦或是很容易被周围的气氛所感染,从而让自己的感情变得有些复杂。
如今想来我这人幸亏只是一介小民,偶尔发发牢骚,也没人拿这屁话当回事。偶尔轴上几天,也不会影像简单的工作,最起码还有饭碗。偶尔沉思过后,写出一些格局极小,但又自认为极其正确的文章,也无人与我较真儿,没有读者反而成了极其庆幸之事。
就我这不灵光的脑袋,从商必定赔的血本无归,从政必将成为某些人的垫脚石。看来“民”这一字极其的符合我的生活方式。换个角度再想一想,为何自己如此轻视自己这重身份呢?《荀子、哀公》中有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由此可见古人最初对于基层民众的评价之高,虽不乏有哗众取宠之意,但在根本上是能够得到认可的,不然不会流传千年。
那么为何时代传承至今,人民的力量颠覆了一个又一个政权,改写了一段又一段历史之后,像我这样的庸人为何还在纠结着,为自己的这个充满“力量”的称呼而感到自卑呢?仔细想来或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缘故,亦或是眼高于顶却又不愿做出改变,进而对于生活充满了抱怨,但又无法消除自己的慵懒与野望之间的矛盾,于是乎就开始寻找一些客观的无关痛痒的理由,最终只能怪这个身份了。这完全是一种无能的表现,真是禁不住推敲,越思索越觉得面红耳赤。
不过有的时候,人的心理还真是很奇怪,明知道自己私心作祟,以至于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可是当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仍然忍不住要将一些罪过归结于客观,经人诱导之后,明知自己误入歧途,可依旧还在渐行渐远。这就使得某些事情变得极其有意思,任由旁人怎么琢磨也始终弄不清事实的真相。
我一直就得当年高考时,作文的命题是这样的,有一个财主,家里的一面院墙年久失修,于是他的邻居劝他早些修墙,否则遇到风雨就会倒塌。他的儿子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可是财主吝啬一直犹豫不决。最终一场风雨过后,墙果然倒塌了。财主看到之后,非常赞许自己的儿子观察细致有先见之明,却同时怀疑这堵墙最终倒塌是因为邻居有可能从中破坏。
当时我看了很久,最终只是以亲情为主题长篇大论的写了不少,结果得分少的可怜。当时有些许不服不忿,如今想来或许明了许多!有些时候不是看不明白,只是不愿意明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