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三国演义,好像刘备死前,托孤给了诸葛亮,刘备一死,诸葛亮从此就大权独揽了。实际上刘备不可能这么笨,诸葛亮也不可能那么容易一下子就独揽大权。这个过程实际上持续了好多年。
刘备死之前,是给诸葛亮挖了坑的,或者说是打了预防针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几斤几两,如果把全部身价压在诸葛亮一个人身上,那诸葛亮要是变成曹操了,那还有他老刘家啥事啊。所以,刘备托孤的时候,文托诸葛,武托李严。诸葛亮负责日常行政,李严掌管内外军事,诸葛亮是蜀汉政权新人的领袖,李严则是原西蜀刘璋旧部的代表,一文一武、一新一旧,两个人互相配合又彼此牵制,这才是刘备托孤的真实用意。
所以,刘备死后,诸葛亮并没有立刻就一下子控制住局面,至少军队这一块,在第四次北伐之前,李严还是最高军事长官。
诸葛亮完全控制局面,可以说跟一个叫孟达的人有关。
孟达是谁?孟达这人,他原本也是蜀汉的臣子,也就是刘备、诸葛亮的旧部。他在早年刘备在世时,关羽围攻襄樊,他没有出兵相救,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导致关二爷给挂了,他自己知道求饶无望,索性就投奔了曹魏。
在魏国这边,当时已经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当政,曹丕重用孟达,并利用他的私人军队,让他镇守蜀魏两国之间的要道。
后来诸葛亮开启北伐模式。这时曹丕也死了,两边都换了新皇帝,曹魏这边的实权逐渐落到了司马家手里,孟达在魏国的日子不好过了。他就想,回到蜀汉是不是反而更好呢?于是,孟达通过一些渠道联系上了诸葛亮。
诸葛亮当然很开心,写了好多封信劝他回来。为了让孟达能够放下心来,诸葛亮还请蜀汉的李严也给孟达写信。李严是孟达的老相识,两人的关系本来就很好。《三国演义》里说他们两个是拜把的兄弟,关系很铁,史书上虽然没这么说,但从他们的交往来看,孟达显然和李严关系不一般,毕竟两个人都属于前朝旧臣。
李严告诉孟达,回来一定会得到重用。这就让孟达下定了决心,要暗自接应诸葛亮的北伐大计,算是给自己回归蜀汉交个投名状。
没想到,诸葛亮却在孟达摩拳擦掌之际,故意把他要反叛的消息泄露给了司马懿,司马懿早对孟达不放心,马上出兵来围捕孟达。更奇怪的是,诸葛亮见死不救,任由孟达被围攻了十六天之后败亡。
史书上记录这个故事时,一般都定调说,诸葛亮是厌恶孟达反复无常,所以见死不救。
但是已故的北大历史学田余庆教授,却对这段历史给出了一个不同版本的解释。这个解释可能更符合历史的现实,让人意识到,历史和人心有多复杂。
刚才讲的这段里面,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蜀汉的主客矛盾。
所谓的客是谁呢?就是刘备诸葛亮这群人,他和他手下的兄弟们,凭借武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占据了原本属于刘璋的西蜀,当然是客人,又被称作新人。
蜀汉本来的主人是谁呢?是刘璋留下了大量的旧臣,这些人多半都是蜀中的世家大族,在当地树大根深,属于蜀中的主人,又被称作旧人。
主客关系从来都是很麻烦的。刘备集团的新人虽然是统治者,但毕竟人少,出身上也并不高贵。蜀中的旧人,虽然是被统治者,但是人多,出身也比较高。
刘备假如不能把旧人用起来,就不可能统治得了蜀川;另一方面,如果不用新人制衡旧人,弄不好就说不清江山是谁的了。
诸葛亮是新人的领袖,李严是旧人的领袖。所以刘备托孤的时候,要委托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位。刘备考虑,在身后也要维持新人和旧人的平衡,阿斗才能稳坐江山。
但是,李严显然有更多的想法。刘备在世时,威望能力在那放着,没人敢说啥。如今刘备死了,刘禅还小又镇不住场子,大家都得听诸葛亮的,我李严手握重兵,凭啥要在诸葛亮之下听你调遣呢?于是,李严在诸葛亮筹划北伐之际,分兵驻屯到江州,就是今天的重庆,在这里发展培植自己的势力,这是摆明了要与诸葛亮唱对台戏了。
诸葛亮如果不能摆平李严,可能旧人多半都会去重庆投奔李严,那样蜀汉很可能就分裂了。
所以诸葛亮以北伐之名,想方设法要把李严从重庆调到自己身边来,便于就近控制,但是李严他也不傻,所以百般推脱就是不去。
现在突然有了孟达这么一出,孟达也是属于蜀汉旧人系统的,如果他回来的话,十有八九会站到李严那一边,这样诸葛亮就没得玩了。
于是诸葛亮眉头一转计上心来,利用了孟达回归这个事情,让李严给孟达写信。李严一看孟达可能回归,这太好了,李严想,孟达如果回归,他即使从重庆离开,也就不怕诸葛亮了,毕竟有孟达在,可以作为外部势力牵制住诸葛亮,于是他就放心的接受了诸葛亮的调遣,离开了重庆。
诸葛亮一看,调虎离山计终于成功了,马上再放出第二招,把孟达要反的消息透露给魏国,然后坐看孟达被灭掉;此时,李严被诸葛亮控制在身边,而孟达也失去了外援,最后被司马懿给灭了。
诸葛亮这一石二鸟的一招,成功的把自己的竞争对手给搞定。终于大权独揽。两年之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犯了一个错误,诸葛亮顺势把他贬为庶人,终于完成了对于蜀汉的新人、旧人两大系统的整合。
从刘备托孤,到诸葛亮调李严到身边完全实现大权独揽,整整用了七年时间,所以,真实的历史从来就不会是靠道义仁义和感情来维持的,永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防着我,我防着你,猜忌、防范、制衡、阴谋诡计等等这些才是历史的真实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