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新死,刘禅刚刚继位,魏国就联合吴国,兴起五路大军伐蜀,诸葛亮设计平息了各路人马。五路大军中,其中有一支正是南蛮王孟获,诸葛亮让魏延使用疑兵之计,吓退了孟获。但诸葛亮深知,吴魏要入侵蜀国,有山川之险作为屏障,且举国征伐,耗费巨大,因此,彼此发生战争不容易。但蜀国南部蛮夷之地,与蜀国地理相连相依,如果人心不归,将是心腹之患。只要蜀国出兵伐魏,南蛮就会起兵响应,攻城略地,成为后顾之忧。所以诸葛亮一直在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剿平南部,真正统一全境,修整内部,再一心北伐。
机会不久就等到了,魏国兴师伐吴,大败而归,从此吴魏失和,同时诸葛亮派能辩之士结好东吴,恢复了因蜀主刘备伐吴而破裂的吴蜀关系。此时的蜀国无外患之忧,内部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之下,上下齐心,政治清明,兵精粮足。诸葛亮抓住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准备兴师南征,平定南方蛮夷之地。恰在此时,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联合部分反叛汉军,范境侵掠。诸葛亮对北部防魏和东部防吴都做了周密的部署后,辞别蜀后主刘禅,起兵征讨蛮王孟获。当时的谏议大夫王连劝诸葛亮派一大将去征伐就行,不必亲自劳神远征。诸葛亮认为,蛮人之地,离蜀国较远,不习教化,很难收服,让别的将领带兵去征伐,也许能战胜甚至消灭他们,但很难让他们由衷心服。只要大军一走,他们又要反叛,届时又得派军征讨,大军一动,耗费人力物力巨大,得不偿失,诸葛亮希望大军出动,就要一劳永逸,永绝后患。这就是他亲自南征的战略目的。后来他和马谡的探讨南征局势,曾问计于马谡,马谡的观点也是如此,马谡认为,南蛮依仗他们山高路险,对蜀国很是不服,你今天打败他,一转身,他明天又反叛了。大军一到,一定可以平定,但班师回朝后,军队还是要北伐魏国,蛮兵要是知道国内空虚,必然会乘虚而入。所以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最主要的是要收复其心。诸葛亮深以为然,决定不仅要彻底击败蛮兵,还要彻底让孟获心悦诚服,因此才有七擒七纵之事。
然而要让一个骄悍勇猛,不习教化的蛮横之人衷心臣服,谈何容易,诸葛亮对此是有思想准备的,但七擒七纵也还是出乎他的意料,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擒纵,孟获就是不屈服,诸葛亮只好耐着性子,慢慢感化。幸亏诸葛亮战略方针执行坚定,忍耐能力极好,否则换了其他人,孟获早就成了刀下之鬼,蛮人之心也终不可收服。诸葛亮深知,孟获在蛮人之中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只要让孟获心服,就能约束和管制好蛮人。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战略方针明确,实施起来却不容易。纵起来容易,擒却不容易。擒一次还好办,擒七次简直天方夜谭。毕竟两军对垒,双方都想求胜。击败对方一次都不容易,何况擒获,还擒获七次。但这一切,对诸葛亮来说,却并非难事。
孟获与诸葛亮首战,是仗其蛮勇,正面冲突,结果是完败。手下三洞元帅,一个被赵云杀了,另外两个被擒。手下蛮兵要么被打散,要么被擒获。诸葛亮只是略施小计,用激将法激起赵云和魏延两军的锐气,先击败三洞元帅,再用诱敌深入的办法,把蛮兵引入埋伏圈,待孟获落荒而逃,进入山谷之中,将其生擒。这种作战谋略,对于诸葛亮来说,再轻松不过,然而孟获仅一莽夫,如何懂用计,一味的蛮冲,岂能不败。诸葛亮擒获蛮兵蛮将后,先是将帐中布置得十分整肃,御林军都排列得十分威严,蛮兵哪里见过这等阵势,心中都有畏服之意。然后诸葛亮对蛮兵蛮将好言劝慰,好酒招待。说你们本都是好百姓,只是受了孟获蛊惑,才反抗天朝。现在被擒获,你们的父母妻子都在倚门而望,牵肠挂肚,我放你们回去和他们团聚,以后不要再反抗闹事了。特别是诸葛亮将两洞元帅董荼那和阿会南也放了。被释放的蛮兵蛮将无不感激涕零,对诸葛亮又敬又畏。经此一役,孟获军队士兵的斗志消减了一大半,被放之人皆无战心。诸葛亮问孟获为何要反,孟获说我世代皆居于此,是你们无礼,侵占我的土地,怎么反而说是我反呢?诸葛亮见他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也不与他争论,只是问他战败之后是否心服。孟获自然表示不服,诸葛亮很痛快地放他回去了,约定再战。
孟获知道诸葛亮计谋繁多,不敢与之斗智,回去收拾残兵,依托泸水,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准备持久战。他认为蜀军远道而来,粮食和军用物资运输困难,消耗不起,而且其时气候炎热,蜀军不习惯当地气候,战斗力定能下降。且天气炎热之时,泸水毒气聚集,蜀军难以度水作战。无法作战,到时自然回撤,再乘胜追击,当可大获全胜。他以为这是万全之策,因此毫无顾虑,天天饮酒取乐,不理军务。没想到,诸葛亮向当地土著了解了情况,破解了泸水的秘密,派马岱引军迅速度过泸水,断绝了孟获的粮道,孟获派人与马岱作战又大败而归,众人本就不想再战,加上很多人都是前次被擒释放,对诸葛亮心怀感激,均无斗心,于是,元帅董荼那发动一些酋长一起,将孟获生擒,献给了诸葛亮。诸葛亮问孟获服不服,孟获认为是自己人内部起了内讧,算不得诸葛亮的本事,当然不服。于是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又放孟获回去。放他之前,领他到自己的营寨参观,展示精兵猛将,粮草军器,似乎在向孟获示威。孟获将诸葛亮的营寨特点,兵将分布一一记在心里,暗自以为得计,心中大骂诸葛亮愚蠢,将军事秘密轻易告诉别人。
孟获的第三次被擒正是受了诸葛亮的诱惑,诸葛亮将行营扎寨,屯粮驻兵的要点和破绽毫无保留地展示给孟获,故意让孟获有机可趁。孟获将蜀军虚实利弊记在心里,回去跟他的弟弟孟优商议,让孟优诈降,引一百多个精壮士兵前往诸葛亮军营,夜里就地放火烧营,孟获从外部攻入,里应外合,一举攻破蜀军,孟获认为,三次被擒,又让兄弟带着金银财宝献降,诸葛亮一定会相信,哪知诸葛亮在释放孟获之时,就已经想好了下一步擒获之计,孟优假降,正中诸葛亮下怀,孟获每一步行动都暗合诸葛亮精心策划的局,焉能不再次被擒。而谋在人后,孟获却将过错推在其弟孟优的贪杯误事,只是不服。诸葛亮借机又安抚教育了一番被擒的蛮兵蛮将,收取了人心,如此一来,愿意与蜀军为敌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孟获三番被擒,恼羞成怒,气愤到了极点,只是凭一己之力,正面作战败北,使计用谋又不如,且手下兵将,多被诸葛亮教化,不愿也不敢再与蜀军为敌。孟获只好借助外力,从八番九十三甸借得兵将十几万人,要与蜀军决一死战。诸葛亮不忧反喜,蛮人大聚,只有战而胜之,正好让所有蛮人见识一下上过天朝军队的威严,人物的谋略,让他们此后心存畏惧,不敢再反。所以,诸葛亮着实认真算计了一番,先是避其锋芒,待其懈怠。然后以一支劲旅袭其身后,断其归路。正面军队不断后撤,弃营而走,废弃的营寨中虚张灯火,粮草车仗满地,看起来似乎撤离匆忙。孟获一看蜀军营寨情形,以为蜀军必是有急事,撤离时来不及作任何安排,于是掩军追赶。又中了诸葛亮之计,蜀军前后夹击,将蛮军击溃,孟获遇到诸葛亮,气怒之下,引军冲杀,掉到了诸葛亮早已挖好的陷阱之中。四次被擒,孟获认为只是误中诡计,还是不服,诸葛亮仍然慷慨释放。
孟获四次被擒,再无斗志,只想找个安全的地方,退避不出,期待蜀军不习暑气,耐不住炎热,自然撤军。于是孟获带着手下,来到多思大王的秃龙洞,秃龙洞地势险要,只有两路可通,正面大道以木石堵住洞口,百万大军也攻不进去。另一条路,山险岭恶,道路狭窄,多藏毒蛇猛兽,烟瘴毒气四起。还有四口毒泉,一是哑泉,喝了口不能言,旬日必死;二是灭泉,沐浴后皮肉皆烂,见肉而死;三是黑泉,水若溅在身上,手足皆黑而死;四是柔泉,饮后身躯软弱,如绵而死。孟获看秃龙洞如此险要,可高枕不虞,于是放心宴饮,静等诸葛亮退兵。不想诸葛亮遇到了孟获之兄,获知了四泉的秘密,带兵迅速来到了秃龙洞前,孟获一看,蜀军犹如神兵天降,惊得目瞪口呆,正拟决战,恰好洞主杨锋带兵前来助阵,孟获大喜过望,不想却被杨锋在宴席上所擒。杨锋正是兄弟子侄被诸葛亮擒放后而感化,献孟获为报。孟获认为此为蛮人内讧所害,非诸葛亮之能,仍是不服。诸葛亮将孟获训斥一顿,仍放孟获回去。孟获几次三番力拼和用计都输于诸葛亮,知道凭一己之力很难战胜蜀军,于是开始请求外援。孟获的妻弟带来洞主推荐了一个奇人木鹿大王,能呼风唤雨,驱使虎豹豺狼、恶蛇毒蝎。首次交战,蜀军未曾与野兽作战过,打败而归,但诸葛亮之前就曾了解到蛮人中有人懂得驱使野兽之法,事先做好了准备,让工匠制造了一些巨型猛兽,运动起来,口吐火焰,鼻出黑烟,身摇铜铃,张牙舞爪,真猛兽看了,惊吓得转身就逃,反而冲乱了蛮兵自己的队伍。结果孟获又是大败而逃,自己的老巢银坑洞也丢了。孟获一行无处可去,又无计可施,只好用了个假投降的办法,想骗过诸葛亮,结果很快被识破而遭擒。诸葛亮问他服不服,他认为是自己送来的,不算被擒,约好七擒之时,方才拜服。诸葛亮耐着性子,又一次放了孟获。
孟获此时再无抵抗之力,手下基本都被击散,只好央求七百里外的乌戈国主兀突骨为他报仇,乌戈国有几万藤牌军,所穿藤牌经过油侵日晒,刀箭不入。首次对垒,蜀军又吃了大亏。诸葛亮对乌戈国早有耳闻,对藤牌军也早有应对之策。于是他命魏延接战,连输十五阵,以骄蛮人之心。然后将其引入山谷之中,用火攻之,三万藤牌军尽皆被烧死。至此,孟获可借助的外力全部丧失殆尽,蛮人中各种伎俩和奇技都抵挡不住蜀军。孟获彻底失望了,终于率众投降。诸葛亮仍然让孟获做洞主,并把夺得的土地山川还给蛮人。有人劝诸葛亮,在当地配置汉官,监督管理蛮人。诸葛亮认为置留汉官必然引起蛮人的怀疑,而且留官就得留兵,留兵还得费粮,殊为不易,诸多不利。仍然让孟获掌管蛮人事务,孟获及其手下都欢欣鼓舞,无不感激诸葛亮的恩德。
从一擒时的信心十足,到四擒时的恼羞成怒,再到五擒、六擒时的躲避和求助,直到七擒时的敬畏,孟获的心态发生了急剧变化,倾尽所有,尚不是诸葛亮的敌手,除去投降,孟获已别无选择。而此时的归降,孟获是出于心服,出于敬畏,这正是诸葛亮所要的,降服其心,永不再反,为北伐清除后患。即使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用尽计谋也是物有所值,以一时之艰辛,获得长治久安。巩固后方,以图中原,此正是诸葛亮七擒七纵的终极目的,也是诸葛亮稳定蜀国,中兴汉业的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