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有趣的画家,今天我才知道她的名字:小松美羽。和我之前关注的画家李洋的画风很像,也和我那次在诚品书店看到的一位画家的风格很像,我已经忘记他的名字了。
他们都是极具天赋的人,有舍得用功,甚至是全身心的投入。小松美羽说在创造的时候,满脑子只想一件事,就是怎么做好这幅画。
所以推及过来,凡是取得成就的人也一定热爱并全程投入才能成功。
可是又如此谦逊。小松美羽说,我只是一名课代表,通过绘画向世人传递重要信息的“代表”。
她在两岁的时候就开始画画,从涂鸦开始。这和大部分的孩子一样啊,为什么她就成了她呢?坚持自己的感受 ,画自己内心最想画的世界。有一首诗一直挂在画室当座右铭:
自己的感受自己坚守
(茨木则子)
不要把日益干涸的心田
归咎于他人
那是因为自己疏于灌溉
不要把自己的阴晴不定
归咎于朋友
到底是谁先丧失了温柔
不要把苛责暴怒
归咎于至亲
其实笨拙的从来是自己
不要把初心的暗淡消退
归咎于生活
是那志向本就先天薄弱
不要把所有的不尽人意
归咎于时代
是闪着微光的尊严已被放弃
自己的感受
得靠自己坚守啊
我的小傻瓜
不可否认,市场的包装和推广也是关键。不过机会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必须是有能力的那个人才能推得出去。作为一个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怪罪其他人和因素,坚守自己的初心。幸运的是小松美羽早早地明白了这点,很快她的努力就有了收获。
她写到:
在日本,我们总是日出而作,但是在以色列,一天是从漆黑的夜里开始的。那时候刺眼的太阳还没有露出身姿,白天的暑热在黑暗里温存和缓,人们带着和平的心境开始新的一天。
在耀眼的阳光里,就算点燃蜡烛,也看不见烛光。但是,如果在漆黑的夜里点燃蜡烛,则能看见烛光洞明。
同样的道理,如果在黑暗中触动灵魂之光,就能看见自身的存在。正是因为在黑暗中,所以才能发现自身的存在,认清我就是我。也就是说,认清自我,是生的开始。
早期的她习惯描绘黑暗。20岁那年,铜版画作品《四十九日》崭露头角,作品表现的是亡灵走在黄泉路上的四十九天的过程,是人和异界的魂灵连接。灵感来自爷爷的离世。作品问世,经常有人说她的作品看着怪恶心的。评价各异的初亮相给她带了名声,也吸引了鉴定师的关注。高桥说:你的画确实有意思,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得来。有人会觉得恐怖,也肯定有人不喜欢。高桥先生给了 她一些指点,加入了色彩元素。
2015年10月,立体作品《天地的守护兽》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并永久收藏。守护兽是“摇尾巴的狛犬”。(狛犬是日本叫法,中国叫石狮。)这个作品就有了色彩。拓宽了领域。
就是色彩的部分,和李洋画梦的画风很像。我是先知道了李洋,才感兴趣看了小松美羽的自传。后再联想到微博上看过的很多相似的画家。不知道谁先谁后,但都没有小松美羽名气大。
2019年曾经来香港参展。那年要是知道就过去看看多好。
年轻漂亮、专注有才、一直努力的人,就是艺术本身吧!
可惜找不到《四十九日》和《天使守护兽》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