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2周,幼儿在玩具区通过充分的体验,感受到了不同物体的转动,如风车、小汽车的轮子、竹蜻蜓、飞盘等等,特别是幼儿在玩小汽车时,尤其喜欢相互比赛,比一比谁的小汽车跑到最快,可是,小汽车在不同质地的材料上跑还会一样快吗?为此,老师在玩具区投放了不同材质的材料,如分别粘有网面、不织布、吸管的纸壳以及搭建区表面光滑的长木板。利用活动区时间,我开始引导幼儿初探这神奇的摩擦力。
“老师,这是干什么的?”涵涵指着新投放的材料问道。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引导孩子们通过摸一摸的方式感受不同材质的表面。
“这个摸起来一上一下一上一下的!”娜娜拿着粘有吸管的纸壳说道。
“对呀,这是凹凸不平的。”
“这三个摸起来是什么感觉呢?”
孩子们都好奇地伸出小手摸一摸。不同表面摸上去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滑滑的,有的是粗糙的。对于不同材质的表面同一辆小汽车在上面运动会有什么不同呢?
我和孩子们一起把从搭建区拿来的空心积木垒高形成一定的高度,然后把4种材质的平面搭在空心积木上,搭成相同角度的斜面,让小汽车同时从斜面顶端跑到底端,孩子们通过观察同一辆小汽车从不同斜面跑下的距离长短来初步感知摩擦力的概念。
“小汽车跑了多远?”
“在这!”孩子们指了指小汽车的位置。
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我和孩子们遇到一个问题。没有相同的4辆小汽车,无法同时观察小汽车跑出去的距离长短,该怎么办呢?
我把这个“难题”抛给了孩子。
“怎样才能记住小汽车停下的位置呢?”
“可以用笔在这画一画!”“就是还可以用个东西放这!”
“那我们用冰糕棍儿来标注吧!”
“需要几根呢?”
“4根!”
娜娜到益智区借来4根冰糕棍儿。实验重新开始啦!
实验过程中,3位小朋友分工明确。涵涵负责操作小汽车,妹妹负责用冰糕棍标注小汽车停下的位置,娜娜负责记录实验结果。
在记录结果的问题上,对于“用什么符号表示小汽车跑出去的距离”这一问题,3位小朋友也进行了讨论,有的说可以用直线表示,即小汽车跑出去的距离长就把直线画的长长的,反之则画的短短的;还有的小朋友想用圆点的方式,比如距离越短圆点的数量则越少,反之越多。为了使记录结果更明确,利于孩子点数与对比,我和孩子们讨论最后决定用圆点表示。
在实验结束之后,我们发现,在长木板的斜面上运动的小汽车跑出去的距离最长,而在粘有吸管的纸壳上运动的小汽车跑出去的距离最短。为什么呢?
“因为木板滑滑的!这个不是滑滑的!”娜娜不假思索地说道。
“其实呢,这和摩擦力有关,滑滑的说明摩擦力小,所以小汽车跑出去的距离最远。”
活动区讲评时间,我也请玩具区的三位小朋友边操作边分享了自己的小发现,我们共同初步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
虽然,第一次听到“摩擦力”这个词孩子们的表现是懵懵的,不是很了解,但是,我相信,孩子们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是发现的快乐与探索的兴趣,这种“兴趣”的培养将比简简单单记住“摩擦力”的概念更有价值,并且这也将成为孩子今后学习摩擦力的已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