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资治通鉴》五十一 | 维护法规的权威,才能保证团队战斗力
【专栏介绍】
与你一起,每天阅读《资治通鉴》,欢迎关注。
【发生时间】
公元前二七一年
【相关人物】
赵奢,赵国田部吏,儿子为赵括
赵胜,平原君,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
【故事大概】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已经将前四卷的内容讲解完成了。接下来,将进入第五卷的讲解。
一天,赵国的田部吏,也就是专门收取田赋的官员赵奢,发现赵国的平原君不肯交税。
平原君,即赵胜。就是赵武灵王的儿子。作为王室贵族的赵胜,自然是飞扬跋扈,根本就没有把赵奢放在眼里。
偏偏赵奢也是一个大公无私之人,于是,将平原君家中的家臣,一下子给杀了九个。
平原君知道后,怒不可遏,便想要把赵奢给杀了。
于是平原君找到了赵奢。
赵奢知道平原君来者必定不善,于是对他说:“你是赵国的贵族,如果今天我纵容了你一家,不根据法规进行惩处,则会伤害了法规的权威。”
赵奢接着分析,如果法规的权威被损害了,则进一步会导致国家权威削弱,国家也会积弱。到时候,其他的诸侯国将会入侵赵国。如果赵国灭亡了,你赵奢,还能够有拥有什么财富呢?
赵奢接着对赵胜说:“凭借你如今的财富与地位,还需要贪图这一点田赋吗?如果你能够遵守法规,则能够维护法规的权威,使得法规公平公正。进而使得国家富强,国家巩固。”
赵奢的一番话,也说服了赵胜。即使杀了他手下九个人,但是为了国家富强,为了法规权威,也是没问题的。
同时,赵胜对赵奢也开始佩服了起来,认为赵奢是一个有贤德之人。于是向赵惠文王推荐了赵奢这个人。
赵王在平原君的推荐下,任命赵奢主管国家赋税。自此,赵国的赋税在赵奢的管理下,逐渐公平公正,百姓也安居乐业而国家仓库充实。
【推古验今】
就像是商鞅杀了太子的老师一样,本质上都是为了法规的权威。
但是,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却不多,因为不管是商鞅,还是赵奢,都差点把自己的性命给丢了。风险太大,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但不会遭致祸害,还可以跟贵族搭上关系。
这是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做选择的。
《三略》中讲过了:“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故善施于顺民,恶加于凶民,则令行而无怨。使怨治怨,是谓逆天;使仇治仇,其祸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则民得其所,而天下宁。”
这里讲的是如果一个正确的命令被违背了,接下来所有的命令都会失去影响。一个坏的命令被施行了,则所有的坏事都会出现。给服从命令的人施加正确的命令,惩罚不听话的人,这样才能够正确地执行命令且不会招致祸害。
用错误的体系来纠正错事,这就是违背天道。用互相仇恨的人纠正仇事,这样的错误无法纠正。通过平定来治理百姓,通过清白来平定天下,百姓能够不失本性,天下安宁。
《管子》当中也有相应的叙述:“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用民之死命者,则刑罚不可不审;刑罚不审,则有辟就;有辟就,则杀不辜而赦有罪;杀不辜而赦有罪,则国不免于贼臣矣。”
管子的意思是法规,是用来决定百姓生死的,所以要十分谨慎地使用刑罚;如果刑罚不审,则会有所偏差。有所偏差,则会导致杀害无辜而赦免有罪。这样则会导致国家沦落到奸臣之手。
而这一点,在团队当中也是如此。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领导喜欢制定各种各样的制度、规矩。但是自身又不会去维护制度的运行。
如果有人违反了规矩,那么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自己也会去违反想要的规矩。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团队慵懒,散漫。
因为做得好了,没有奖励。就算做错了,也不会有惩罚。那么,作为员工,凭什么要去完成工作呢?
而领导,如果带头违反自己所制定的制度,那么相当于这样的制度,是完全没有作用的,也起不到任何的震慑作用。
【欢迎关注】
读史使人明智,读经典使人通达。领略历史魅力,感悟先贤智慧。
欢迎搜索【稽圣】进行关注。
欢迎转发、在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