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在过往8年里,很多读者谈及此书,都会提到“警醒”,提到“阅读的初心”,他们追根溯源,回想起年少阅读的乐趣,抛开功利,无须书单,在独处和社交的共同作用下,由衷地沉迷。藉由这本书,再一次,他们找回了理想的阅读。比如,请暂时忘掉所谓的阅读方法,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比如,较之阅读一本陌生的书,重读老书反而会带来更为新鲜的体验;比如,阅读复杂文本时,手头没有笔会让你错失一次意义重大的互动; 比如,面对喧闹日常,你必须学会建造自己的“沉默之墙”; 全身心投入的阅读,就是你和一本书联合起来对抗时间。
关键词:
阅读、学习、大脑
内容亮点:
1、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2、我们该怎么读书?
前言:
您好,欢迎来到我的阅读时光!时光不老!你我共同前行!
这本书讲的是读书这件事儿。说到读书,有本书不得不提,那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它讲了阅读的四个层次,还讲了一些阅读技巧,告诉我们怎么通过阅读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说,咦,这挺好的啊。但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恰恰就怼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说它太强调“责任”,要求读者一定要从阅读中得到些什么,比如搞清楚这本书在说什么,甚至要认为它说得对,如果做不到,就要求助于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人,而《如何再次拿起书》的作者认为,与其关心能从阅读中得到什么,不如先想想,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这个人就是艾伦·雅各布斯,美国贝勒大学荣誉项目人文学科杰出教授、宗教研究系常驻教师,《波士顿环球报》《美国学者》等报刊都刊登过他关于文学、文化的评论作品。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部分,为什么要读书?
你可能会说,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啊。但是,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不会的。要知道,道德败坏的狂热书迷多得很。二战的时候,有很多人的文化素养非常高,但是他们照样参与了对欧洲犹太人的大屠杀。所以,如果你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个性,非常难。
你可能还会说了,读书让我很有成就感。是的,我承认,在读完一本书的最后一个字,合上书的那一刻,确实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可能还会郑重其事地在书单上划掉这本书的名字。但是,这真的是阅读的价值吗?你可以想想,是不是有时候你确实读完了这本书,但你根本不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毕竟,“读完”和“读懂”是两件事。
那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作者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就是随兴而读,注意了,这里的关键就是 “兴”,这个“兴”是“兴致”的兴,那什么是兴致呢?很简单,就是热爱,喜欢,但是这种喜欢又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因为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你才会喜欢它。比如,有位评论家每年都要重读一遍吉卜林的小说《吉姆》,他并不是想从中获取什么,只是热爱这本书,想读而已。
不止如此,兴致还能引导你,告诉你,你该读什么书。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这本书不能带给我们乐趣,是不是还要坚持读完它?如果你是在随兴而读的话,就会知道,坚持读完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读书不是为了责任,而且今天放弃了一本书,并不意味着你以后就不能再看这本书了,也许是它出现的时机不对,当它可以帮助你“搭建自己的世界”,当你对它着迷的时候,重新翻开它开始读就好了。比如美国小说家凯瑟琳·沙因,她少年时期就不读书了,不知道读什么,也读不下去,直到成年之后,偶然读了狄更斯的《我们共同的朋友》,她才终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就是读狄更斯的书。难道她以前没读过狄更斯的书吗,可能也不是,只是因为她直到那天才做好了准备,才理解了书提供给她的信息。所以你不需要为了现在放弃一本书感到苦恼,当兴致来了,好书会为你做好准备的。
不过,兴致有时候也会埋下陷阱,比如说你的兴致是读《哈利·波特》,没隔多长时间,你可能就会想着,哎呀,主线已经有点忘了,我是不是该重读一下了?但是有时候,重读的时间太近,或者次数太多,你对它太熟悉了,甚至都知道下一页说的是什么,这时候,它就只能被束之高阁了。再比如说,你能克制住不去重读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本书,但是兴致总会把你带到它的面前,结果你就会选择去读一些风格类似的书,或者是它的续集、续编。但是,你经常读这些跟风、模仿之作,只可能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沮丧厌倦,从而放弃所有的书,还有一种是拉低你的阅读品味,能够接受越来越差的作品。我想,你肯定知道这两种都不是什么好的结果,那怎么办呢?有一种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将注意力转向“上游”,什么意思呢?比如你喜欢读《哈利·波特》,那你可以去找影响了J.K.罗琳的书,去读她读过的书。再比如,你喜欢《傲慢与偏见》,你可以去读比它早一个世纪的哥特小说、爱情小说和书信体小说,甚至还可以去读休谟的哲学著作。但是注意了,你一定要记得,这时候你还要待在兴致的领域,慢一点也没关系,但千万不要为了义务或者是责任逼着自己读。
当然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可能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致是什么,也不用着急,这时候,你可以接受“偶然力”的指引。“偶然力”是什么呢?就是自己意外发现有价值之物的能力。比如说,你查字典的时候,除了自己要查的那个词,还会瞄到一些其他的东西,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个成语、人名、地名,这不是我们本来要找的,但又忍不住想看个究竟。作者就曾经意外发现过一个词,钢甲靴,他那时才知道,原来古时候的武士穿的那种奇怪、宽大的铁鞋是有名字的。其实在网上冲浪的时候也一样,我们在点击各种网页链接的时候,就会意外地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再说阅读这件事,现在很多卖书的电商网站,都会有这样一个板块:“购买此商品的用户还购买了……”其实,这个板块就给了你接受“偶然力”指引的机会。不过,接受“偶然力”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你要承认你不知道自己会去哪里,也不知道要找什么,承认自己并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并且觉得这可能是一件大好事,因为只有这样,你才可能对抗计划,和兴致不期而遇。
好,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部分,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不是为了责任,而是要随兴而读。但也要注意,在选择读什么书的时候,不要落入兴致的陷阱。
第二部分:
说完了为什么要读书,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第二部分,怎么读书?
说这部分内容之前,我想请你想一个问题,阅读的初心是什么?不是读完了多少本书,也不是证明自己读一本书的速度有多快,而是跟其他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碰撞。比如马基雅维利,他读书的时候,是在和作者对话,询问他们行动的理由,而他们也会仁慈地回答他。而且,读书和真的与作者交流相比,还有一个奇妙之处就是,书籍不会轻视任何一个人,你读得越仔细,越认真,它给你的就越多。所以,你需要带着谦逊的态度去读书,不以向任何人求教为耻,还可以拿着笔阅读,在书的空白处写些评论,或者是问题,这就是在和书籍进行互动,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且,这种带着问题去阅读的方式,会让你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力更集中。你重读的时候,还能帮你唤回记忆。不过,这也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频繁地做笔记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很多人有时候只顾着做评论,就忘了跟着书中原本存在的线索去阅读。所以说,这里还有一个“度”需要把握,针对不同的书,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比如说读《哈利·波特》的时候,就不要再乱花力气做笔记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是在兴致的召唤下阅读的,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不需要像学生一样为了分数去读书,也不用担心效率,所以,为了快速获取材料的高效阅读,对我们来说,用处并不大,而且,你可能还没意识到,很多书都是你看得越快,就越觉得它们没意思,因为你根本留意不到它们的独特之处,比如说《罗马帝国衰亡史》,它的作者就特别喜欢用“不知不觉”这个词,像“正是凭借这些制度,这个帝国的各个民族在不知不觉间融合成了统一在罗马帝国名号下的国民”, “我们看到基督教徒们积极热忱的精神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扩散到了帝国的每一个省和几乎每一座城市”。这是作者个人的用词偏好吗?并不是,而是“不知不觉”这个词象征着这段历史的主题基调,说明罗马帝国的重要转变都是缓慢地逐步发生的,根本没有人察觉到。那怎么读到这些细节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慢下来,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比如说干扰物的诱惑太多了,如果我们放慢了阅读速度,那在屈服于干扰物的诱惑之前,读到的内容不就更少了吗?比如说,你读了10分钟的书,就开始觉得,是不是微信响了,微博热搜更新了没有,如果高速阅读的话,这时候你可能看了30页,但放慢速度以后,10分钟可能只能看两三页,这又该怎么办呢?做法估计你也猜到了,没错,就是拿开手机,关上门,慢慢阅读。但是,拿开手机,慢慢阅读这件事太难了,而且谁也说不清这么做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注意了,现在,有人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美国知名作家戴维·福斯特·华莱士,他在凯尼恩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给出了答案:“如果你想学会如何思考,就意味着你要非常清楚,自己应当选择关注哪些内容,选择怎样从经验中构建信息、获取知识。如果你成年以后还没有掌握这种选择能力的话,你将会一败涂地。”
那怎么摆脱手机的诱惑呢?作者建议,可以从阅读诗歌开始。对,你没听错,就是诗歌。诗歌有什么好读的,基本只读一遍就能懂了。但作者说,这样阅读诗歌是错误的,你需要慢慢地读每一首诗,如果允许的话,要大声读,至少读5遍,甚至是熟记它,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诗里蕴含的逻辑。所以说,读诗歌可以帮你慢下来、停下来。就像《为什么有些人不读诗》里写的:“因为他们知道那意味着停下来,而无须停下他们就知道,除了停下来,那还意味着倾听。”还有啊,如果你已经很多年没有看过书了,不妨也从诗歌开始读起,因为诗歌更简单一些,最起码它的结构是正常的,你想想,如果让小学生去读《百年孤独》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还要注意的是,读并不是阅读的终点,你还要把读到的信息召唤出来进一步思考,也就是反刍。比如你在读一本特别难懂的书,那你就需要多咀嚼一下这些文字构成的信息,增加反刍的时间,然后再把它们输送到你的大脑深处。再比如说,你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可能过了很久之后,把信息再召唤出来思考的时候,才意识到你可能并没有完全理解它是什么意思,于是回过头再去读。
最后,我要说的是,没有人能读完所有的书,我们阅读的困境并不是“信息超载”,而是“过滤无能”,所以我们需要培养识别能力,学会分配时间,让专注阅读和浏览共存。比如说,关于某一话题的资料只有少数几本书,那最好的方法就是集中精力阅读它们。但是,如果与这个话题有关的资料,有几千篇论文,几百本书,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变成了先浏览,了解概况。所以说,在阅读之前,我们需要用一点儿时间来辨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你什么,然后再选择怎么阅读它。
好,这就是我讲的第二部分,怎么读书?要以谦逊的态度去读书,还要和书籍互动,比如在书的空白处做评论。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放慢阅读速度,在读书的时候,还要把读到的信息召唤出来进一步思考。
总结:
好,说到这儿,《如何再次拿起书》的主要内容就讲完了。
在第一部分,我们讲了为什么要读书?不要为了责任,也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而要随兴而读。但也要注意,在选择读什么书的时候,不要落入兴致的陷阱。
在第二部分,我们讲了怎么读书?在读这本书之前,要知道它能够提供些什么,在读书的时候,态度要谦逊,要和书籍互动,还要放慢阅读速度,边读边思考。
讲到这儿,如果你能扔掉那些“人生必读的”书单,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然后拿起一本你喜欢的书,作者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好,以上就是我想和你分享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