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奔赴行在(756——759)
13.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双照泪痕干”一句彼己双收接触,双方都盼望着早日团圆的愿望。
14.哀王孙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白头乌”这个典故首先在诗中表示不祥之照,长安大乱中明皇出逃,百官四散的场景,暗中点化梁朝候景之乱时数百万白头乌集于朱雀门的典故和当时的童谣“白头乌,拂朱雀,还与吴。”侯景也是胡人,利用汉武帝对他的信任发起叛乱,终于灭梁,因此这里以侯景闭比喻安禄山颇为贴切。诗中写王孙在路边哭泣,在荆棘从中流窜,不肯道处姓名,但愿为人作奴,应是作者亲眼所见,但他还是通过宝玉珊瑚的配饰和相貌殊于常人等细节点染,传神的刻画出王孙走投无路的狼狈形象,以及害怕暴露身份遭受迫害的可怜心态,反映出大乱之初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破而导致命运和心理错位的普遍现象。陈贻焮在《杜甫评传》中说诗中的背景内容好像是敌战区记者写来的通讯报导,这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性绝非后代根据间接档案材料写成的史传所能比拟。
15.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这首诗不仅有血淋淋的实录,反映了唐军惨败,叛军气焰正盛的形式,而且典型的画面凸显了人类战争的残酷,表现的不仅仅是诗人对时事变化的关注,更主要的是无数生命的毁灭,在世人内心造成强烈震撼。杜甫的可贵在于他的心始终和人民一起滴血,从未熟视丧乱而变得麻木,所以他的痛切悲苦之词才能使千载以下读者为他的博大仁爱而感奋流涕。
16.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首名作能流传千古,必定是因为它能高度概括时人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感受和体会。第一联是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人更强烈的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荒凉落寞。第二联无论移情于景,或是情随景迁,都是在用无情写深情。第三联实写自己与家人音讯隔绝,但也概括了一个共同的道理,战争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也就是说把个人的感受提炼成常人之情,所以这两句就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成语。第四联强调忧思之深而导致白发稀疏。这首诗对仗精工,声情悲壮,是最能概括家国之恨的代表作。
17.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这首诗也是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来写的,前半首回忆玄宗与杨贵妃游幸曲江的盛事,后半首感伤贵妃之死和玄宗出逃,慨叹曲江的昔盛今衰,写出胡骑铁蹄下的长安的荒凉景色,哀婉无穷。“一笑正坠双飞翼”作为前半生回忆盛况的结句,是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之后形成一个急剧的转折。原是比翼双飞的禽鸟如今由天坠地,这种意向的暗示性,不难令人想到玄宗、贵妃命运变化急速,也就是前后内容突然转换有了一个现成的过渡。前半首的游苑场面的细节描写和后半首的相思相依之情接合,便丝毫不觉突兀,这种艺术效果正是由于杜甫善于在暗中完成篇意的转折和连结,充分发挥了歌行的大容量和跳跃性的结果。这首诗和他以前的《丽人行》5《五百字》和后来的《北征》中将马威之变比作诛灭褒姒和妲己的态度实际上是一致的,因为帝、妃个人命运的戏剧性剧变,本来就是唐王朝极盛而衰的最典型例证。《哀江头》的成功在于作者最早看到了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与李、杨命运的关系,因此咏叹其命运的巨变,也就是感叹国家的盛衰之变。二者的结合,从此为中国的诗歌,小说,戏剧开出了一个永不衰竭的历史主题。
18.羌村三首(选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这首诗以朴素平常语言,将自己饱受战乱之后与亲人团聚的感触提炼出来,在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中表达出乱世常人在同样情景中都有的感受。就是这首诗的感人之处。《羌村三首》是一组整体性很强的诗,第二首写他在团体之初的感情激动过去之后从梦里回到现实的忧虑。第三首诗是写诗人最大的心事还是未平的战乱。“偷生”是自己在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无力救命与兵戈之中,就是这首诗所说的偷生之意。三首是按照还家后的生活逻辑,从三个生活侧面展示了杜甫的悲喜交集到忧愧交并的感情发展全过程。即使在平常的相聚生活中,他也能将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转化为诗的感受。这完全不同于陶渊明的田居生活中的描写,为中唐以后的田园是开除了另一种境界。
19.北征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踰阡陌,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鸮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慄?
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
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洒扫数不缺。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第一部分,交代他回家的时间和原因,诗人深知肃宗放自己还家是疏远之意,因此紧接着说明自己虽然缺乏当谏官的能力,但唯恐皇帝疏漏的心是真诚的,君王虽是周密勤勉的中兴之主,毕竟东胡之乱尚未平定,这正是做臣子的忧愤所在,这样一方面是说明有恋阙之心,另一方面也是暗中为自己因房琯得罪之事辩解,这一大段公心、私情一起迸发,成为全篇纲领,语意含蓄微妙,表述婉转委曲。虽然把一腔忠君恋君之心发挥的淋漓尽致,最终还是归结到对乾坤疮痍的忧虑。第五部分,围绕着收复两京的当务之急而发,呼应“恐君有遗失”的主题思想,同时兼顾了对玄宗肃中父子两代皇帝的希望和批评,诗人的思绪在几起几落之后在篇终达到高潮,以振兴太宗宏业的远大展望结束了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