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思维在哪个版本呢?
从知道到做到也许要用一生践行,知道方向改变就开始了。
“教育有且只有一个目的:即帮助人们获得自由。
获得学习的自己,获得思想的自由,是人类从个人的本能中解放出来,从他人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进而获得人生的自由。”
自己的体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每个人学会为自己负责,学会承担。
这就要求父母从小给予孩子更多自主选择和思考的机会,试错的机会。因为这个能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不可能短期内习得。
而成年后的我们容易患得患失,要承担和面对的风险、因素确实也更多,因此很多人就这样失去了尝试的勇气。选择了接纳当下的生活,也许不满意,可也失去了改变的勇气。陷入不满意、抱怨他人、抱怨环境和懊悔自己的无限循环里。因为自己想要的那个世界仿佛我们永远无法触达。
#教育3.0的第一性原理#
每个人天生都是爱学习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天性,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教育的第一性原理。——《教育3.0》
有人说,社会进步的体现就在一代人不听上一代人的话。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应该是指现在不只是一个自上而下被灌输的时代。
在家里女人不再只听男人的话,她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见解、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孩子不再只听父母的话,听命于权威,而是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表达意愿、愿意积极尝试,同时为自己的错误和行为负责;年轻一辈仍然尊重父母,但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并且为自己负责。
在企业,员工不只是负责听话照做,而是允许表达自己的见解、对公司的发展和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计划。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设置好边界,彼此尊重,为共同的目标去奋斗。
大家觉得这是进步吗?
教育3.0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的能力,让学习者成为自我导向的终身学习者。
教育者的角色将转变为不同学习者(孩子、学生)的支持者、整体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习者身边的导师、大千世界的精神导师…
作为教育者,让我们成为那个陪伴学习者锻炼的人,而不是摧毁他们的人。
去年接触到“PBL项目”这个新词(对于我来说),今天通过阅读这个概念以及作者的延展分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非常佩服身边总是有一些热爱教育事业且有前瞻性、走在前端的践行者把更多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带给身边的家长和孩子。
也希望未来有更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教育2.0、3.0,把更好的教育理念践行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以及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当出现问题或者错误时,不再只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把“错误”当成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关注于解决问题一起去探讨,用行动代替抱怨和内耗。
在漫长的学校生涯里,我们从来没有给予孩子自己做决策的机会,更没有培养他们自己做决策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期待他们一毕业到了工作场合就接手大项目,解决大问题,这根本不可能。——全面实行PBL教学的学校创办人罗布·赖尔登
“就像很多家长从来没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允许他们尝试与异性相处,更没有培养他们与异性交往的能力,却期待他们上完大学,一到年纪马上就找到良伴,一帆风顺的谈上恋爱、不吵不闹、组建幸福家庭,这也是不可能的”
看到文中分享的以色列的教育:
“高中生毕业后会先去军队服役,在军队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领导力等这些软技能,服役结束后大部分的年轻人
会选择出国旅行,去看世界从而更了解自己,回来后才选择自己兴趣、认可的专业进入大学就读。这样不但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也更有能力去践行自己的想法和抱负。”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任何时刻都可以是一个新的开始。当然每个人开悟时间的早晚影响了一个人的成就。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德鲁·福斯特曾经说过:好的教育会令人坐立不安。它让你不断重新认识自己和周遭的世界,从而不断做出改变。
自己的体验是:好的教育让我们由外转向内看。不再是对他人羡慕嫉妒恨,对于自己得不到的、做不到的(而有人做到了)冷嘲热讽、诋毁甚至攻击、就像那些网络键盘侠。
而是自我审视、看见自己的优势,同时也看见不足,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所以才会坐立不安,因为我们向往美好和优秀。
是挑战也是机遇,也看到自己想要的方向和坚定的目标,从而迈出实际行动的脚步,一点点努力,改变由此发生。
这也诠释了阿德勒心理学的“自卑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