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仍在追着不吃饭的孩子满餐桌跑?
我家小外甥今年两岁半,正处于满院子追猫撵狗反遭猫狗嫌的调皮阶段。运动量足够了,营养也要跟得上才能长高高啊。
如何让他好好吃饭就成了每天的大难题。我姐姐在当妈之前,看书看视频,听说满大街追着孩子喂饭,非常不屑的夸下海口:“我一定不会这样子,孩子不好好吃饭就饿着吧。”
事实却是……啪啪打脸啊……
外甥不挑食,却经常在吃饭时注意力分散,总是东摸摸西跑跑,这可能与他的年龄段有关。
于是我们家经常会上演这样的戏剧:
姥姥“我把眼睛闭起来啦,宝宝快吃,看姥姥睁开眼睛之前你能不能吃完碗里的饭”
小小外甥:一双小眼睛紧紧看着姥姥,比赛似的端着碗往嘴里倒。实在吃不下了就软软地和姥姥撒娇。
还有的时候,无论如何小外甥都不肯好好吃饭,总是想看电视或玩玩具,我们就只好出下策了。“你再不好好吃饭,大家吃完饭就回房间不理你了,你就自己饿着肚子玩玩具吧。”
斗智斗勇的一幕幕经常在姐姐家上演。
今天通过晨读文章接触了一个新词,“食育”。
所谓“食育”,是以“吃”为起点,却不仅仅是吃。并不只是教孩子怎么去吃、吃什么,更是将有关食育的知识和智慧渗透进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食育有三大三原则:不强迫,重实践和不妨碍。
一不强迫
不强迫孩子吃他不想吃的东西,而是改为夸赞,比如“宝宝自己吃饭太棒了,可以再吃一口吗”,利用成就感,帮助孩子自我接受。
如小外甥喜欢读绘本玩玩具,弄得家里到处都是。与其严厉呵斥他,不如用和善夸赞的语气告诉他,“可以把这些东西都收起来吗?”
帮他收拾好部分绘本,剩余一点点工作让他自己做,并积极主动的夸赞他。每天晚上睡觉前,和孩子一起收拾玩具绘本,并摆放整齐,完成睡前仪式,让他养成一个良好的睡前习惯。
吃饭也是如此。
不强迫他吃一口再吃一口,或者强求孩子吃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可以尝试竞赛游戏的小形式,让他主动参与其中好好吃饭。
二重实践
让孩子多和食材,多和大自然接触。
现在的孩子相比我们小时候,少了很多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不曾体会在菜地里奔跑的喜悦,在小河沟里抓小鱼抓蝌蚪的惊喜,也不曾完整地见过如此一株植物是如何从种子开始,生根发芽结果的全过程。
这时就需要父母多带着孩子接触自然,比如春天到了,去草地上奔跑放风筝;夏天到了。带着手电筒,去了树林里捉知了;秋天去田野上看成熟的庄稼,捉几只蚱蜢;冬天才喜欢边感受大自然的肃穆。
视听触嗅味五感是孩子思维认知和语言发育最重要的工具。
通过五感,孩子能真正知道某件事物,而不是单纯只靠视觉从书本中得知。
三不妨碍
现在人们常常会生发出小孩子实在太聪明的感慨。感慨小小孩童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和主意了。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用科学方法适时引导,不以主观臆断妨碍孩子的发展。
小孩子在成长中要不断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他们需要自己透过时间,去知道筷子勺子怎么用?吃面吃米有什么不同?
你可以不用喂饭,而是手把手教他们用勺子和筷子,教他们倒饮料、盛米饭。
这是他们认识食物、认识世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获得的能力也是父母参与所代替不了的。
不强迫,重实践,不妨碍的三个原则,不仅适用于食欲,而且适用于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孩童教育中有很多科学规律。
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大人在上面怎么画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父母也是要进行学习的。那你就是食育的角度开始着手吧,用不强迫重实践不妨碍的三原则指导行为,让孩子得到快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