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中班的课,一共19个孩子。上午班男生多,2个女生。下午班女生多男生少。说说总体感受,每次上创作型课题的话,那么上午班的想象能力明显丰富且天马行空。但是如果上技能型课题,那么下午班的作品明显优于上午班。上午班的两个女生原来在下午班也是属于女生当中特别有想象力的。现在调到上午班简直是和这几个男生棋逢对手。她们俩能借鉴男生更为夸张的造型的同时,又能结合自己本来作为女生敏锐的色感优势,创作出好的作品。而男孩子们因为这两个女生的加入也能潜移默化中去学习色彩搭配。这是我觉得最好的互补模式。
下午班的女孩子思维略微有些禁锢。从课题启发阶段开始就能明显反映出来,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明显不如上午班,回答的答案也比较限制性。我通过观察,一般来说家长带得比较精细的孩子,绘画时胆子就要小些。但在着色方面,下午班好几个孩子从颜色搭配和着色技能方面基本上都能达到大班的水平。
从我自己带孩子这三年来,我的感受是,大胆鼓励孩子去绘画。不局限于任何一种绘画主题和形式,不以像不像为依据来评判他们的作品,更多的应该是鼓励。有些阶段孩子可能会热衷于画某类物体,这个阶段不用去强求他(她)改变,而是应该鼓励他(她)更加仔细的去观察和刻画一些细节,这也是提升技能的一个好时机。我在男孩子着色差方面的建议是,平时家长给他们选择服饰用品时不能局限的去选择某一类色,而是应该鼓励他多尝试一下没接触过的新鲜颜色。而且也不能以刻板效应去反对孩子选择粉色、橘色等暖色调。毕竟色感是在潜移默化的陶冶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并且学习美术的成效并不应该只是体现在每次的课堂作业上,而是应该在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透露出来,这样才能客观的去评价通过某一阶段的美术学习是否有进步。
其实对于我们画室所有孩子家长,我都建议你们为孩子们购买一本八开的速写本,纸张厚度150g左右。无论是在画室还是在家,我一直都秉持一种观念,那就是绘画材料要用好的,因为在行外人看来,涂涂画画都一样,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手感太重要了。既然架起势在画画,那么就应该去享受这个过程。有了速写本要让孩子们在家养成随时都愿意涂鸦的习惯,孩子们也可以通过绘画来记录一天的所见所闻,为小学阶段写日记打下基础。每次画画时无论画什么,画得好坏,都坚持一个原则,让一页纸画满。这样持之以恒,孩子们的构图能力绝对会有大大的提高。对于上色差的孩子,父母可以陪同一起上色,不要小看这个环节,亲子互动不说,其实这是很培养耐心的。
小小的有感而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希望能够通过不断观察孩子们绘画时的一些细微情况,来调整我们的课程布置,做到我们的教学工作和孩子们共同进步成长,尽可能让每个孩子的天分都能得以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