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1、流行的“敏感期”被大众泛化和夸大了,父母既不要被敏感期禁锢,也不要消极等待敏感期。给孩子有质量的互动,了解孩子的发展共性和个体差异,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给孩子适度、均衡的学习内容,才能因势利导,事半功倍。
2、儿童的发展在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为人父母,需要了解和尊重这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很重要的是,父母也需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可能会通过不同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处处套用敏感期去解释这些表现,父母便会钻牛角尖,只关心表现出来的行为,并冠以“××敏感期”,那么便很容易忽视背后的发展规律,同时产生不必要的焦虑。
3、一部分敏感期的说法简单概括了某个时期宝宝的发展特点,让父母对宝宝的一些行为多一些宽容,不去粗暴干涉。不过,如前所说,敏感期没有指出宝宝某个时期的发展共性和个体差异,很容易让父母只关注表面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时候难免会出现误导。
4、在每一天看起来平淡的生活里,和宝宝有质量地互动,给他们关爱和拥抱,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已经被证实对婴幼儿的大脑发育非常关键。即使物质条件不太好的家庭,父母经常拥抱孩子,和他们谈话、游戏,关心他们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物质条件缺失对大脑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
【心得】敏感期,错过了真的那么可怕吗?
相信父母也经常会听说,敏感期这个词,从最常见的口腔敏感期,到很少听说的婚姻敏感期。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竟然有那么多不同的时期需要被关注?
我个人觉得,敏感期这种说法,既有好的一面,也有欠缺的一面。
从积极的意义来说,敏感期是一种比较通俗易懂的解释,他可以促使父母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目前的变化,并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现状。比如说,孩子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扔东西,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认为他是在搞破坏,是个坏孩子,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这说明他正处于空间敏感期,在探索空间的概念,那么你就不会那么纠结了,反而会淡然处之。
当然,这个说法也有可能会无端的造成父母的焦虑。尤其是某些商家的错误宣传,更会如此。比如有的商家会说,孩子在××年龄正处于××敏感期,需要重点培养××,一旦错过就会怎样怎样。
于是父母就开始紧张了,啊呀,我们没有很好的培养孩子,是不是耽误了他?
其实,只要我们能够通过“敏感期”看到其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就不会被轻易吓到。
比如说,绘画敏感期,如果有认真学习,就会发现他的出现和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精细动作的发展密切相关。那么,无论他是否真的开始绘画,我们也可以从孩子的其他行为中看到和培养这些能力,比如说,只是简单的学会了使用筷子,或者用积木搭出了全新的造型,等等。
同样,我们也会知道,不是只有参加了所谓的“兴趣班”“早教班”才能不耽误孩子,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营造稳定、良好的亲子关系,尽可能创造丰盈的环境供他自由探索,就是对孩子最大的裨益。 只要有心,只要有爱,每天都是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