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提出:想进步,就要挑战自己的舒适区。
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舒适区,又称为心理舒适区。
我们每天90%的行为模式,都是习惯,你的习惯引导着你去做每一件事,当我们把行为模式变成习惯以后,大脑就省力了很多,不用再费脑。但是,若我们一直如此,就没有任何的进步,现实是我们正处于科技进化加速的时代,已有的知识,也会逐步地更新,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必然。
万维钢提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好的状态是熟悉的部分占85%,困难的(挑战的)部分占15%。
你不能一下子就越过你的舒适区,去做对你目前来说,很困难的事情,也不能倒退回去,一直呆在原地,不去进步。当你训练一个东西的时候,你给它的内容中应该有大约85%是它熟悉的,有15%是它感到意外的,研究者把这个结论称为:85%规则,我们干脆就把15.87%叫做“最佳意外率”,这个数值,就是学习的“甜蜜点”。
这个知识点,是我在2019年学习到的,回想我当初的阅读书籍,正好也是使用了这个方法,只是当初的我并不知道,它叫什么。
大学毕业以后,我很迷茫,不知道未来要去做什么,也没有想过,想了很久,自己喜欢写作,不如去阅读书籍,从书籍中给予自己知识的力量,同时,也好好想想未来要去那里,要去做什么,也为了写作做铺垫。
2017年的笔记本上,我清楚地记录着:1个月读三本书,两本简单的一本难得(针对的是当时的自己阅读水平)。我也不是很清楚,自己为什么当时会制定这样的读书策略,应该是前一年的时候,你刚开始读书,读书基础薄弱,不知道读什么,就会从当年的畅销书籍开始读起,当你读了几本书以后,会渐渐地找到一些共同点,我就发现:怎么我读来读去,讲的都是一样的事情,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我就放弃去读相同类型的书籍,就会去找一些,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比较难理解的书籍,我不会要求自己马上就读懂,而是要把书从头到尾,全部读一遍,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就标记,然后,摘抄下来,等过段时间以后,再去看读书笔记。
这样下来,你的读书,就会有相应的挑战性,而不是一直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面读一些,你已经读懂也明白的书籍,后来,我也会开始读一些经典书籍,也是同样的方法,先去阅读,做标记,然后,过后再去阅读,经典书籍是值得我们一直读的,在你不同的时期,会给你不同的启发。
吴伯凡老师也会重复一些他自己曾读过的书籍,他说:当你站在不同的人生时期,有了不同的人生经历以后,读这些书的时候,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触,是你之前不曾感受到的触点,会给予你不同的人生启发。
万维钢老师提出的:15.87%的最佳意外率有两个好处:
1, 它让你的学习速度最快;
2, 它还能让你在学习中感觉最爽。
学习很枯燥也很辛苦,很久的时间,会让你觉得,我学的东西怎么好像什么作用也没有,也解决不了问题,也看不到希望。但是,我们知道了最佳意外率以后,就可以刻意去找到学习的“爽点”,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也可以给自己适当的奖励。
不知道有人听过这个故事吗?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英语,但是,直到成年以后,也不会开口说英语,后来,我知道了,英语就是一门说话的语言,我们要像学习汉语一样,去学习它。当我们练习听力的时候,你每天早晨都会去听,几个星期,几个月,你都一直在听,但是,好像你又听不明白,直到某一天的早上,突然,你就听懂了,你完全可以听懂了,你很开心。但往往,有些时候,我们就是输在了,最后的那一个点上,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可以听懂,也没有耐心地去做一件事情。
这个世界,会奖励那些不计得失的傻瓜,聪明人很多,我们都羡慕聪明人,不喜欢笨蛋,也不希望自己是个笨蛋,但,聪明人因为结果不明朗,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一直没有行动,以至永远停留在原地附近,未曾改变。
学习,终身学习,并不是让我们变成什么样子,就像初中时,老师说的:咱们每个星期,数学课就教几个公式,几个概念,你用周末的时间,去巩固,去练习,把它理解透彻,就可以了,等你期末考试时,做练习题就可以,是为了让你再次巩固之前的所学概念,灵活运用,全部掌握。
我们不可能想减肥10斤,今天想,明天就可以达到,一定是经过时间,有效地刻意练习,正确的方法,才可以做到。学习也是一样,你只需要在舒适区的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一年以后,你再回头细看,把这一年所发生的做一次总结,复盘。
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发生真实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