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之前不是很理解这本书为什么会这么火?读完之后其实也没有真正的get到他大火的原因,可能真的是由于我阅读的历史方面的书籍较少的原因,我能够这本书中get到的核心观点如下:
1,社会运作是一个大的系统,个人在其中的力量和影响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就算是万历皇帝也不能让所有事情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他一方面受到皇帝身份的限制,各种言行举止必须符合孔孟礼仪之道,另一方面又受到朝中文官集团的约束,他们会以四书的道德标准来对皇帝做判断和批判,让皇帝感到不自由,特别是在立储的这件事情上,万历皇帝有自己的意志,但是文官集团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也会有其他的打算,但是万历皇帝虽然不满文官集团的做法和胁迫,但是又没有勇气与他们决裂,所以他只能在认清这种现实之后以一种报复的心态选择了“无为而治”。
2,要想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我们一方面保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也需要认清现实,明确判断哪些是自己能够改变的,哪些是自己无法改变的,进而选择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比如万历皇帝的第二位首辅申时行,他以自己的聪明的才智,看清楚了这个社会体系的本质,文官集团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他们都是熟读四书,信奉崇高的治国理想,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人性自私的一面,这也是弗洛伊德讲到的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概念,自我是具有自私和贪婪的欲望的一面,超我是人们接触到的社会规范和教育影响,形成的具有崇高理想的一面,而自我则是两种力量在每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相互较量的结果,有些人可能体现出来更多的是超我的一面,比如明朝的海瑞,另外一些可能是更多体现的是自私贪婪一面,比如张居正。
所以,在申时行的任期内更多的是扮演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关系和利益的调和者,在治国方案上也更多选择的是调和矛盾的方式,而并不是张居正的激进的改革方案,这也正符合了传统的中庸之道。他的这种选择也是在不动摇基本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做到了极佳。
3,社会管理或者公司管理一定要有明确的法律,明确的行为准则规范,不能完全依靠松散和模糊的道德的标准来进行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也不能完全依靠某些官员的个人判断,而必须看到背后更深层次的制度层面的影响,依靠制定合理而明确的法律制度进行社会管理,能够更好的平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但是在推行法律制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当时掌权的文官集团的利益,比如第一任首辅张居正就企图凭借自己的权势进行激进的社会改革,这无疑动摇了文官集团的利益,所以在他权势的鼎盛时期还能镇压住这个矛盾,但是在各方都在伺机而动,一旦出现差错就会被打击的很惨。
4,重视科学技术发展,明朝重文轻武,文官集团把持的朝政让武官体系和军事技术很难有大的发展,以致于在明朝后期无法抵御住努尔哈赤的进攻,在万历时期的倭寇进攻,虽然给到文官集团一些警醒,但是还不足以改变根本的社会制度,戚继光等将领还可以通过在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改革和训练,完成抵御外敌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