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写作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呢,是读的越多,掌握的知识面越广就写的越好吗?还是说要去读那些专门教写作的书,从而掌握写作的技巧呢?
杜甫的诗中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俗话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也说明了,读书和写作之间是有一种紧密的联系的。
章衣萍先生在《作文与写作》一文中说:
如果要我们的文章中没有用字上的错误,那我们便应该去研究文字学。
如果要我们的文章中没有造句上的错误,我们便应该研究文法学。
如果我们要我们的文章中没有思想上的错误,我们便应该研究论理学。
如果我们要我们的文章做得美,我们便应该研究修辞学。
而其余如经济学,如心理学、社会学、动植物学等,都和文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所以我们要想把文章写好,便要用功读各个方面的书。
看到这儿,大家怕是要刷新自己对于写作难度的看法了,进而可能会对写作这件事情产生一定的畏惧感了。
而事实上呢,那些科学常识虽然都和写作有关系,但并不是要人把各种科学全学好了才能去写作的。
“读”和“写”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正如学绘画的人只懂得一些光学、透视学、色彩学的原理,而不肯用笔去画,是不行的。
作文也是一样。只懂得一些文法、修辞的原理,却不肯下笔去做,最终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章先生认为,读书提供给作文有两个方面的用处:
一方面是思想方面,我们可以从书中懂得世间各方面的真理,人生各样的真相;
另一方面是技巧方面,我们可从古今中外各位大家的文章上学得他们的词句的美丽和风格的清高。
多读书,无疑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世界上的书籍多如牛毛,我们究竟该从何读起呢?
英国的文学家培兰德曾说过笑话:问读书要从何读起,正同狗咬骨头,要从何咬起,一样奇怪。他的意思是主张趣味的读书法的,也就是我们要从读书的兴趣出发。
我们应该多看我们所喜欢看的书,正如周作人先生所说:“小说、曲、诗词、文,各种;
新的、古的,文言、白话,本国、外国,各种;还有一层:好的、坏的,各种;都不可以不看,不然便不能知道文学与人生的全体,不能磨练出一种精纯的趣味来。
当然了,多读并不代表着乱读,而是说是要有系统的去读。
其次呢,是要其它方面的学问知识也比例地增进,从而逐渐养成一个健全的人生观。
培根曾说:看书同吃东西一样,有的随便尝尝就够了,有的应该吞咽下去的,有的应该咀嚼消化的;而这,便是有系统的读书了。
有系统的读书,可分为两面来说:
一面是我们如要懂得一些文学原理,就应该看些专门研究这方面学问、技巧之类的;这叫做专门的读法。
一面是应该知道世界上真正有价值的著作其实并不多,我们应该选出最好的书来读;这叫做精选的读法。
也就是“咀嚼消化”的读书法,使自己受了书的影响,使书的灵魂,成为自己的骨肉的一部分。
章先生认为,“别的方面的学问知识”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对于学文科的高中学生来讲,也有些不得不知道的科学常识:
(一)应该多看一些社会科学的书,懂得一些唯物史观、经济史观、人类学等常识。
(二)应该多看一些论理学、心理学的书籍,懂得一些思想法则、心理现象。
(三)应该多看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如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懂得一些天、地、人、物的历史和现状。
懂得了这些科学常识,不仅可以理解做人的道理,更是可以医治“思想无头绪” “文字玄虚”的大病的。
但对于我们而言,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养成善于怀疑,独立思想的精神。
因为书上记载的“真理”和“人生”毕竟大多都是纸上的。
正如胡适先生说:“我们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所有的真理是都有时代性的,人生也是变迁无穷的。一切的书籍都是我们的参考品,我们的使用工具,所以我们要敢于疑古,也要敢于疑今
这篇文章最后,章先生认为,一切的文章都是从自然和人生中学来的;我们要养成多观察自然,研究人生的习惯,不迷信书本,模仿书本;不做古人的奴隶,也不做今人的奴隶。
要站在古人和今人的肩膀之上,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