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可以已,有知和行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过学习先王之遗言(儒家经典),不断领悟做人的真义,也就是天道,即知明;二是反诸己,不断对照反省,落实于日常的视听言动,不断完善,使止于至善,则行无过。博学,不是广泛读书,而是在书本和实践中学习。青冰之喻,是和自己的过去比,而不是说超越经典和导师,青于蓝、寒于冰即进步。经典犹如绳规,可以改造一个人,使其进步,学习经典,犹如绘画铺就底色,即所谓虽有槁暴,不复挺也。
经典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它如天高如地厚,揭示了做人的大学问,学习经典可以化道;其次,空洞的冥想不能使人进步,学习经典是进步的阶梯,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如御马,如舟楫;最重要的是,儒家经典是正学,是做人的正道,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一个人的内在品德决定其外在言行,从而带来荣辱。德为始,言行为象,荣辱为果,故君子慎其所立。只有抱定先王之道,目标始终如一,锲而不舍地学习,才能渐渐成就美德,这是治学的方法论,学不可以已,既要立志,又须践行,锲而不舍,积跬步、积小流,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锲而不舍,还须心无旁骛,不要分心他学。
以上从宏观角度论学什么,只要专心先王之道,就一定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呼应荣辱之说。
具体而言,学习先王之遗言,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这是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次第。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强调学习要入心,并落实于行动,美其身,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学习的最佳方法,是近其人,即隆师;其次是隆礼,因为学习的本质是,学礼,懂礼,守礼,礼是先王之道的核心。不但自己要守礼,还要避免与不守礼的人论学,不傲、不隐、不瞽。
整个治学过程,也就是一生,都要以求善为唯一的追求,不可懈怠将就,方可谓善学。
总结: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治学应该是全方位的、纯粹的,持续诵读经典以融会贯通,深入思考内化于心,始终和对的人交往,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始终守住初心,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能定能应,这才是“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