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该说的话,不说不该说的

      常常听见有人用人长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来劝导大家少说多听。这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人生在世,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主要还是得依靠用嘴说话。虽然可以写下文字、或者运用表情与肢体语言与他人传达意思,但是终归没有说话来得方便、直接与了当。

      说话是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沟通方式,人际间的交流七八成以上全靠用嘴说话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也留下了诸多说话的谚语与名言。病从口入 ,祸从口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见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吃饭宜吃七分饱,话说七分刚刚好;言多必失,金人三缄其口;锣鼓听声,听话听音,闻弦歌而知雅意,听人说话要听弦外之音;看破不说破;说话要经过大脑,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如此等等,足见从正反两面诠释说话的重要性。

      我们无论是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其实应该秉持当说则说、不该说则沉默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在讨论工作的时候,你必须坚持履职尽责,把自己认为对的意见明白晓畅、坚定不移、毫不含糊其辞地说出来,即使说了没有什么用,但是一句话说得很好,我说了,我就拯救了自己的灵魂。特别是面对歪风邪气的时候,更应该发扬斗争精神,坚定地说出自己的批评意见、反对意见,说一次没有用,那就反复说、多次说,以引起注意和重视;在讨论学术问题的时候,则更应该是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即使说错了也不要紧,很多时候,看似错误的意见往往是真理的前导和先声,很多科学定理与科学规律不正是在一遍又一遍的试错中不断逼近真相,在否定一个又一个错误之后被科学家发现的吗?

      当说则说主要讲的是一种态度,不是说我们在讲好的意见和建议的时候,就态度生硬,不讲方式方法了。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说出来,听众的共鸣是不一样的。即使我们在说批评和反对意见的时候,也不能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以教师爷般的样子去指责人、教育人,如果这样的话,别人必定心生抵触情绪和抗拒心理,即使你说的是千锤百炼、颠扑不破的真理,人家也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说辞。为达到好的效果,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如何委婉曲折地说出自己的批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尽量少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指责批评人,要给人家留台阶留面子。除非重大原则问题,必须当面锣对面鼓地作坚决的斗争外,一般来说都是应该私下沟通与交换意见为好为宜。

    该说的话,必须说出来;不该说的话,则应该坚决憋着,绝对不能说出来。什么样的话不能说呢?打别人脸的话、自夸自傲的话、蔑视侮辱他人的话、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话、恶意中伤他人的话、动辄就到领导面前打别人小报告的话、涉及人身攻击的话、随意品头论足的话、陈年老窖的陈芝麻烂谷子的话、未经过大脑思考冲口而出的话、传播谣言的话、悖离公序良俗的话、违反法律法规的话……总之一句话,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把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自己不爱听的话,你就不能对别人说。

      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不少人好像都有必须把肚子的话说出来而后快的强烈冲动。在这里,我要奉劝各位,一定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乱说。历史上、现实中,由于乱说话得罪人而落得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例子不胜枚举。逞一时口舌之快,落得个人见人厌、人见人烦、人见人弃的可悲境地,划算吗?值当吗?佛家常讲身口意三业,犹以口业为最重。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摩擦与矛盾,大多数就是话不投机、话赶话造成的。特别是人在生气或者盛怒之下,往往口不择言,说出十分难听、十分伤人的话。要知道,说出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是收不回来的。社交场合中那些所谓我收回我说的话的说辞,不是类似外交辞令吗?大家想一想,我们说出去的话,入了听者的耳,在听者内心起了波澜,是说一句收回就消弭得了影响的吗?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行胜于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有必要没事在那里喋喋不休、唾沫横飞吗?有那闲工夫,还不如俯下身子、潜心诗书、钻研学问来得踏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