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年里,我们村一直没有考上过大学的孩子,直到2008年,我考上了大学,那时候,我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
次年,我弟也考生了大学。读书考大学,打破了小村庄的孩子长大结婚生子出门打工的命运。
从小,读书不多的父亲为了供我们读书,常年在外打工,对于我和弟弟的教育,我的印象里,爸爸只有一句话“好好上学”。我的妈妈,大字不识一个,但正是妈妈在家陪着我和弟弟读书,印象里她也是从来没有辅导过我们的功课,从来没怎么关心过我们的成绩,只是教导我们,爸爸在外挣钱很辛苦,你们要好好读书。
就这样,年复一年,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爸爸妈妈对我和弟弟的学习成绩好坏是毫无察觉和感知的。我和弟弟不声不响的每年期末考试后都能抱回来奖状,每学期都能代表学校参加联校的数学语文比赛(90年代末,那时候乡里的学校只教语文和数学),并且还每次都在联校比赛中名列前茅。
随着家里的墙上慢慢贴满了我们的奖状,邻居亲戚来我家玩时,偶尔冒出一句“哟,这么多奖状,你家两娃上学真厉害啊!”,爸爸妈妈才意识到原来我和弟弟学习成绩还不错。
上小学五年级时快毕业时,经常在外打工的爸爸回来了,突然决定要把我和弟弟送到城里念书,现在看来,也就是爸爸这个决定改变了我和弟弟一生的命运。
虽然那是已经2000年了,但是农村人依旧很贫穷,村里人也都目光短浅,基本上小孩都在集上读个小学或初中就下学去干活或者外出打工挣钱去了,再加上教育资源落后且紧缺,上学时虽然才几十块钱一学期的学弟,但依然是很少拿得出,能拿的出的也看不到上学的好处,觉得浪费钱,所以整个氛围就是供孩子读书是极为少见的。
我们家也是生活很拮据,我和弟弟去城里读书,一大笔花费。村里人知道我爸要送我们去城里读书,都唏嘘不已:“在城里读几年书的钱都可以在家盖上两楼房了,上学有几个上出头的,你就不怕这钱打漂?”,“男孩读书可以考虑,你家女娃也送城里读书,以后不是给人家养的,有什么用”,也有嘲笑的“大学的门莫不是向着你家开的”……可以想象,我爸妈是在村里人的嘲笑中送我和弟弟去上学的。
谢谢爸妈,世俗的论调没有磨灭爸妈送我和弟弟去城里读书的决心。爸爸和妈妈商量着送我们去城里读书的事,不识字的妈妈非常支持爸爸的决定,妈妈说:自己该读书的时候弟弟妹妹要带没去读书,生不逢时,一辈子不识字真憋屈,一定要让我和弟弟好好读书。就这样,爸爸妈妈一致决议,我和弟弟去了县城读书。
我和弟弟的命运在读书上学的路上悄悄上了正轨,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城里中学读书,我和弟弟一开始不适应,成绩在班里很落后。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