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位同事D和我说起她表妹的近况。她说表妹终于达到她的目的——把老公给熬死了。
我一听,惊到不行,问她是怎么回事。她告诉我,她的表妹是90后,长得很漂亮。20岁时,跟了一个年纪和她爷爷差不多大的男人。这个男人家底雄厚,离过婚,小孩也已经长大,不用他管了。她跟着他,无非就是看中了他的钱。
最近,这个老头因为疾病去世了。去世前,她对他日夜守候,似乎是真心真意地对待他。可是,在其他人面前,她却说希望他早点死去,这样她就熬到头了。
老头去世之后,她过得真的很不错。住着别墅,开着跑车,还接管了老头留下的一家公司。她算是彻底的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D说完,还评论了一句:“她就用自己六七年的青春,换来了她现在的一切。但我真不理解她的观念,她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就给了这么一个老男人,真的值吗?”
我听完,感觉到了她话语间的流露出的对表妹的鄙夷。可是,在说起表妹住别墅开跑车的时候,我又分明听出了她的艳羡。这可真是矛盾啊。
但当我想起我们之间许久之前的一次交谈时,我就觉得似乎明白她的心理了。
那时我们部门组织出游。晚上,我和D游完泳后,一起坐在海边的小店吃东西。她喝了点酒,然后话匣子就打开了,说了很多关于她自己的、她身边人的事。
她一直单身,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我问她究竟想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她说:“我喜欢长得帅的,家庭条件不要太差,而且一定要有上进心。我希望他能够给我一定的指引。我不要那种需要我去推着他往前走的男人。我都还顾不好自己呢,如果还找一个没有上进心、需要我推着他的人,那我做不来。”
我总结了一下她的意思,那就是要找一个条件不错又能给她帮助的人。
然后我又问:“那你自己有什么打算呢?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她说她最想做的就是开一家咖啡馆。她喜欢咖啡,这一点我是知道的,把自己的爱好和理想结合在一起,倒是挺不错的。
于是我饶有兴致地问她准备怎样实现这个理想。原本期待听到她的一些规划,没想到她只是笑笑,说她并没有想过怎样实现,只是觉得等到结了婚以后,条件好一些了,那就去做就好啦。
“所以你并没有想过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吗?”,我问她。她笑着承认。
原来,她一直期待着找一个男人带她脱离苦海。这似乎和她表妹的行为有着类似的性质:都是希望通过一个男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只不过D的想法有了爱情的包装,没有表妹那么露骨,并且也一直停留在想法、没有付诸行动罢了。
她内心其实不能接纳这种想法,于是只能把它压制下去,但当看到表妹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她又充满了羡慕。
(二)
一直以来,我妈都是那种特别舍不得花钱的人,该花不该花的,她统统舍不得。如果一定要花某笔钱,那她也会选择最便宜的。
就比如买衣服,她总是喜欢往那种她所谓的“物美价廉”的地方去,像一些集市或者地下商场之类的。那些地方衣服确实便宜,可都是买的时候觉得好,穿几次以后就觉得不怎么样了。
而我爸和她相反,该花的一定会花,有些在其他人看来可以不花的钱,他也会花。
我比较支持我爸的做法,觉得赚钱原本就是要用来花的呀,都留着不就没有发挥钱的价值吗?因为认同爸爸的做法,所以对妈妈就会产生鄙夷心理,认为她的做法不对,告诫自己一定不能和她一样。
在参加工作前,因为是依靠家人的钱生活,所以我也会买廉价的、品质不那么好的物品。但我参加工作以后,经济相对独立了,就会开始注重品质了。而当我自己的消费习惯改变以后,就想着让我妈也改变一下,想让她不要只因为舍不得花钱,而总是买一些质量劣等的东西。她应该学着去享受更好的。
于是再和她一起去逛街时,我就不让她总在小市场逛,而是会拉着她去大商场。
可是我发现,在小市场逛时,她会比较兴奋,看到一件自己比较心仪的衣服,就要穿上试一试。但在商场里,面对那些我认为比较好的衣服时,她往往是看一看摸一摸就走人了,逛了一大圈几乎都没有试过什么衣服。
每到这时,我都会发现自己内心有一股无名火,觉得她可真是没志气呀,宁可买地摊货,也不愿多花一点点钱,买一件质量好一点的衣服。况且我都说了我给她买,她都还是不愿意。她到底是怎么想的呀?在很长一段时间了,我都非常不理解这一点。
后来,通过自己的一段经历,我开始理解我妈。
那次我们部门要组织一场比较重要的会议,我担任支持人。因为没有适合主持时穿的衣服,所以和几个同事一起去买。
我们逛了很多店,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后来进了一家店,那家店的衣服都设计得很好,我非常喜欢,很快就挑中了一款。那是一条紫黑色的蕾丝长裙,穿上它的我身材窈窕,女人味十足。同事们也都说好。
可是,一看价格,我犹豫了。那是我平常消费的近五倍,我觉得太贵了。所以尽管同事们都鼓励我买下,我还是狠下心说,再看看吧。
但后面再逛,就找不到和那件一样合适的衣服了。
后来我的一个同事对我说:“如果换做我,那我就一咬牙买下那件衣服了,因为你穿上它真的很不错。我宁愿后面少买几件其他的,也要把那一件买下。”
她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不是一直都说赚了钱就是用来花的吗?为什么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却舍不得花钱了?我不是一直都觉得自己是追求品质的吗?这件衣服品质很好,为什么我不要?
因为我舍不得。我舍不得用平常可以买五件衣服的钱来买这一件。这超出了我的消费水平。
不仅仅对这件衣服是这样。其实在生活中,面对许多美好的事物,当我主观上认为以自己的能力无法得到那些事物时,我就会退缩或放弃。
这个时候,我想到了我妈。我忽然意识到,原来我和她这么像。
尽管平时我尽量挑选质量好的物品,但那都是在我的消费能力之内的,超出我消费水平的物品,我基本上是不碰的。而我妈,一个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过来的人,把那个年代的消费习惯保留到了今天。她买便宜的东西,是因为她觉得那是符合她消费能力的,价格高的她觉得自己消费不起(至于是真的买不起,还是她觉得买不起,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所以她选择不要。
所以从本质上来讲,我和她一样,都是在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物品,只是我们给自己定的标准不一样而已。
我曾那么鄙夷我妈的消费观,却万万没有想到,原来我和她有着同样的观念。
(三)
我开始明白自己之前看过的一句话:在别人身上看到的、令我们讨厌的特质,往往在自己身上也存在。
我的同事D鄙视她表妹的恋爱观,但其实她自己也有着类似的观念;我非常看不起我妈的消费行为,可是我自己也有着同样的做法。
用灵性作家张德芬的说法就是:这些特质就是我们的阴影,是我们的性格、行为和习惯当中,自己不喜欢、不承认、不愿拥有的部分,被我们压抑在意识层面之下。
但被压抑的这部分特质不会消失,它会一直存在于那里。而由于我们都不希望自己这些不够美好的部分暴露出来,于是就会耗费大量能量去掩盖、压制它们,还会时不时地将它们投射在周围人的身上。
将自己不接纳的部分投射到他人身上,不仅仅会对你和他人之间的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更多的是,你失去了了解自己的机会。
因为当我们把焦点放在他人身上、大肆发泄对他人的不满时,我们是非常舒服的(每个人都体会过说别人坏话时的那种快感),这种舒服会让我们觉得是他人不够好,而我们自己是没有问题的,这就会让我们不去自我反观、自我了解。
而如果我们对自己不够了解,就无法充分的理解、接纳自己,无法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相反,假如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自己,就会更有弹性,做出对自己更好的选择。从而活得更加舒心自在。
就像面对那条让我心动不已的裙子时,我只知道因为它太贵,所以我不能买。我没有意识到,其实我是在用和我妈妈一样的思维做决定,那就是只买和自己消费水平完全契合的东西,但凡超出那个标准的,都要予以拒绝。
而当我通过反思,对自己的消费观念有所觉察时,我意识到,这条裙子虽然贵一些,但也并没有贵到我无法承担的地步,如果我愿意,完全可以少买几件其他的衣服,而把这一件我真正喜欢的、需要的买下(我最终买下了它)。
当然,不管是我对妈妈消费观的批判,还是同事D对她表妹恋爱观的鄙夷,都只是我们种种投射当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充斥着各种投射。投射没有问题,这是人性的一部分,谁都无法避免。但我们不能一味地投射,这会让我们变得狭隘无知。我们需要做的是,当发现自己带着强烈的情绪批判某些人或事时,能够有意识地问问自己:“我也是这样的吗?”,然后看看自己会有怎样的回答,或许能有意外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