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九十多年前,朱光潜先生就劝年轻人,不要在潮流中迷失了自己,再忙碌也要找时间静心,要在静中寻觅些趣味。
这里所谓的“静”,是指心境的空灵,并非环境或物的沉寂。
静也不是闲,许多闲人也无法领略静的魅力。
这里先生引用了程颢的一句诗: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怎么理解呢,以平静的心情去欣赏万物,会发现无一不具特色,每一物都能带来乐趣。春夏秋冬四季的胜景,各有各的特色,而美景自然要人去细细品味。
诗人们好像更能领略这种静,于是引出了几位诗人的诗,如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王维的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此刻,在这夜黑风高之时,感受到夜久更阑风渐紧,细细深思,仿佛也领略了点什么,想到了好些人物,就说这经历人生挫折的苏轼被贬黄州时(乌台诗案几乎要了他的命),写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世人都说东坡旷达,但想想,这种品质是在经历多少磨难之后才逐渐形成的,换成别人,早就垮了。
韦庄有句词写得好: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本是写女子的,用在苏轼身上一点不违和:
自幼许身于崇高理想,哪怕乌台诗案差点要了命,依然不易赤子心。其实苏轼后面还有更凶险的遭遇,比如贬到海南,九死一生(环境极其恶劣)。但是,只要朝廷一纸号令,便立马义无反顾赶往京城。
而他以余力填的这些小词,着实耐人寻味,令人心旷神怡。
这就是时时刻刻能静下来的品质。
九十多年之后的世界,年轻人好像更忙了,也更浮躁了,潮流也在不断变化,想要在百忙之中,找寻一处心灵的净土,好难呢。
呐,朱光潜先生的这本书《给青年路十二封信》,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