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家里也躺了挺久了。似乎是15年年初回上海的时候,一个阿姨送的。一直都放在书架上没动,趁着闲赋在家把它看完了。对于离开故乡有一阵子的人来说,以文字的形式看着一些沪语,感觉还是很微妙的,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有些方言,我敢说,年轻一代能听得懂的也不多了。这也是整本书给我的感觉。那是一个我不曾经历过的上海,对它残存的景象也是有一些小时候模糊的记忆。那又是个我熟悉的上海,那一个块儿区域,一条条马路,都是我从小到大穿梭成长的地方。书里的,我记忆里的,当下现实的,不同的景象交叠在同一块地方。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的真切感格外强烈。那是我的故乡,那里曾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故事,也有许许多多新的故事正在发生。
文本中有很多口语或者对话,而且都是以沪语的形式,即使是从小生长在上海,有些也要多读几遍才能领悟意思,对于没有沪语背景的读者不知道能不能体会完全。我这一代上海人,基本上平时都是用普通话交流,很多上海闲话也都不太会说了。刚开始打开这本看的时候,还是吃了一惊的,不知道这是属于写实还是夸张。首先是其中复杂的男女关系。即使是上海也未免太开放了点吧,恍然间有种几十年前的上海真是开放啊的感慨。仔细一想,可不就是这样么,魔幻又真实。在内心里觉得,男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简单明了的,可现实中“劈腿”,“出轨”,“各过各的”,层出不穷,关系之复杂也只能以一句“贵圈真乱”放弃掰扯。我在看了一章之后就开始在草稿纸上画人物关系图了。本以为故事的主人公是沪生,然而刚把自己切换成他的角度,又似乎变成了阿宝。之后围绕着小毛,汪小姐、李李等都展开过。前几章把人当一带而过的配角,后几章这个人就成了故事的中心。这种琐碎和反套路,让人一直待在旁观者的角度,仿佛在参加一个同学聚会,听人提起这个人的八卦,那个人的近况。阿宝和梅瑞、汪小姐三个人的关系,梅瑞和沪生、阿宝三个人的关系,姝华和小毛、沪生的关系……各种复杂的关系,只要不涉及婚姻和小孩,似乎总可以被敷衍过去。真的是组个饭局,一不小心就凑齐了老情人们。
其次,人物之间的羁绊比我想象的要深。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自己有点淡漠的关系,在我看来,文中只提到了,沪生、阿宝和小毛之间的关系的开始。这些开始很偶然,而他们却维持了这么长久的往来。沪生在阿宝的嬢嬢那里补课偶然碰到的阿宝,小毛则是排队买电影票时顺便帮了沪生个忙认识的。这些契机在今天看来都是转身即忘的,即使是发生在小时候,看对眼了迅速建立起了友谊,也会在日后各自踏上各自的路,相望于江湖。回想起来,小时候有过一些朋友,回忆里可能还剩下一些模糊的记忆,然而却连个名字都回想不起来。有些甚至留有照片,你还记得当时的一些心情,可再次遇上都不确定能否认出对方,或者对方可能已经完全不记得曾经生命中你曾出现过。越长大越喜欢拍照片记录,总觉得这是自己很重要的一部分财富。可能过去的生活圈、社交圈只有一点点大,而今认识的人越多,越觉得有些人说过再见之后真的就再也不见了,即使再见不相识了。有点惊讶于他们维持了这么久的友谊,不过小毛之后的绝交,几十年后的重逢,最终还是有了以下这段:
情况往往如此,老友见面,以为有讲不完的话题,其实难以通达,长期的间隔,性格习惯差异,因为蜂拥的回忆,夹头夹脑,七荤八素,谈兴非但不高,时常百感交集,思路阻塞。
不仅是兄弟朋友之前的情谊,“(旧)情人”之间也是。从这一点来说,反而有点豁达的感觉,两个人在一起,谈得来,开心,就在一起,但当现实来拍门,又可以坦然放手。或许在那个年代,感情都是奢侈品,当代价过大,放弃是最自然的选择。谁也不怪谁,光是挣扎在这个时代里就已经耗尽精力。始终不太明白沪生对白萍是怎样的感情,也不知道他有没有真的喜欢过梅瑞,得知梅瑞喜欢上了阿宝之后是什么心情。银凤对于小毛来说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春香呢?为他送终的红颜知己们于他又是什么?陶陶最后看到小琴那本日记不知道会不会后悔?最让我好奇的是阿宝。蓓蒂是那个传说中的小姑娘,是最初的挂念,是灵异般消失的鱼。而与雪芝,生生因为阶级,阿宝不愿挑战阶级,雪芝也不怨,两个人都是平淡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阿宝唯一主动的对象,李李,是个有故事的女人。他们之间,大概是真的有相爱过。然而对李李来说,丧失了爱的能力,与真爱的人结婚可能比与其他人结婚更痛苦。她对新加坡人的动心,有一方面可能是对方看似不顾一切的追求。徐总没有,阿宝也没有,他们似乎总有退路,总是游刃有余,连片刻虚幻的安全感都给不了。面对他们,李李无法安心,最终只能出家以求心安。阿宝是被李李吸引了,可能是她的故事打动了他。然而阿宝一直以来都是消极的,被动的,正如他最后说的:
面对这个社会,大家只能笑一笑,不会有奇迹了……
整本书有很多让人觉得“缺失”的地方,有很多的“不响”,很多不说透,模棱两可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当时他/她是什么想法?没有人能回答。作者似乎就这么把他“看”到的,如实记录下来,尽可能不带任何主观。那个年代的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算是传奇,生活教给他们太多的东西。沪生,阿宝,小毛,对应着三个不同的阶级成分,但都不是底层人民。他们有机会讲究,有机会接触“最新潮的思想”,他们都可以算是有文化的人,他们会思考,会生出自己的处事哲学。在人群中,他们都似乎显得不一般,可是最后的最后,他们都选择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