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周朝礼法,王城四野的土地直属天子管辖,称为“王畿”。王畿范围内居住的国民成为“国人”。周朝时,土地广阔,人口稀少,国人往往都住在王城内,而没有“国人”身份的隶农才居住在城外的原野上。每逢收种耕耘的时节,住在城里的国人便出城住进城外方便耕作的田屋中。农事结束后再回到城中居住。
至春秋时代,城池依然是国家命脉,集中了一个国家几乎全部的人口和财富,所以,那是的战争常以攻取城池为战胜标准和最终目的,每战不说占地多少,只说“拔城”几座。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战国时代,“国人居于都”的情况渐渐发生很大变化。中原各诸侯国推行变法,废除了隶农制,昔日只能住在原野上的奴隶逐渐演变为平民,他们有广阔的未开发土地,不受出入城的管制,也不受城内官署工商的无端干扰,耕作饲养,野外的房屋住着宽敞且自在,日子慢慢好了起来,许多农人因此富了起来,超过了居住在城内的国人。
久而久之,城内国人也纷纷醒悟,渐渐变通,在郊野上盖起了长期居住的瓦房院落,家族中的精壮人口便常年住在郊外庄园,大养牛羊家畜,照料田园庄稼;城内留下老幼病弱看守,活泛的人们便将多余的房子改成店铺作坊,做点小买卖。
城池的人口结构因此发生变化,农耕人口渐渐迁出城池,原野上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村庄,城池逐渐成为官署、士人、工匠、商贾聚居的处所和交易中心。土地逐渐和财富紧密联系在一起,打仗也开始重视对土地的争夺,占地多少里,得民多少户,也开始成为战利品。战败者也以割让土地取代了割让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