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伙伴们,大家好,我是董董,今天 我来分享《家庭中的正面管教》第11个策略《目的、行为与代价,让孩子自发地修正偏差行为》。
分享案例《满口脏话的小伟》。小伟是一个跟姥姥姥爷长大的孩子,小伟上小学的时候,姥姥姥爷没办法再负担他了,就把他送到了儿童福利院,希望可以帮他找个好人家。受姥爷影响,小伟满口脏话,通过福利院心理老师的陪伴,小伟逐渐校正了“说脏话”这个偏差行为。
以案例小伟为例,我们进一步来看看:(以目的、行为、代价的视野,来看看 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
目的—孩子想借由此行为得到什么;
行为—父母通常看见的是孩子外显的行为,即孩子的偏差行为;
代价—因为这个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
如果我们能帮助孩子理解“目的、行为、代价”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就可以拓宽孩子的思维,使他自发修正自己的偏差行为。比如:以小伟为例。小伟的目的:有时候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有时候可能是为了引发老师的关注和爱;但是,小伟“说脏话的行为”,不仅不能引来关爱,反而会因此付出代价:被老师批评、罚站,影响和别的小朋友的关系。
所以说,孩子的偏差行为多半是因为没有理解“目的、行为与代价”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同时,也可能因为孩子不太懂得如何表达。
到这里,我想提问一下大家:当你面对孩子的偏差行为时,你平时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我自我暴露一下,在很早以前,我的处理方法是:唠叨、批评、责备、抱怨……到现在,我会很清晰地意识到:过去这些方法,都是无效的,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自由发展。可能聆听中的你,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吧?孩子小时候还听话、批评还管用;孩子大了之后,尤其是上初中以后,根本没招儿了。
所发,我今天要分享给大家一个正面教养策略:就是引导孩子来梳理:目的、行为与代价,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孩子明白,他的一些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想要达到目的、得到满足,就要修正行为,考虑新做法。
那我们如何把“目的、行为、代价”这个串联思维传递给孩子呢?
首先,带着尊重聆听。放空自己,不带预设;调整情绪,温和而坚定地面对孩子。带着情绪跟孩子沟通,孩子永远也读不懂你的爱。如果方法无效,及时放弃这种无效的教养模式。
其次,带着好奇提问。你这么做,背后一定有个重要的理由,是什么呢?你觉得这么做,后果是什么?那你认为你怎么做,可以帮自己达到目的?
不是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好像有责备的意思了)
而是说:你这样做 可以得到什么呢?(如果我们被这么提问,我想 是会引发我 进入冷静思考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
如果你有什么疑惑、想问的问题,或者你有什么更好的陪伴孩子的方法和经验,都欢迎分享在群里,也可以私聊,如果我有时间的话 一定会回复你的。也欢迎你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来,我们共同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