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说,武志红的书看了两本以后,发现观点和信息重复的地方有点多,而且发觉他写的书多是自己随笔的糅合,所以常常不能特别有条理和层次,这也让我在读书的时候感觉有些乱。好在书中很多观点非常独到,值得咂摸。
武志红认为多数情况下成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在6岁以前的成长中埋下的,成人对外关系的表现与处理,更多时候都是自己6岁前家庭关系的延伸。武志红后来展开说,人们不管长到多大,心里都住着一个“内心的小孩”和“内心的父母”,这种“内心”人物之间的关系融洽程度影响着这个人对外关系的表现和处理,我们会无意识地把这份内在关系往生活中外在关系上进行“投射”,而且那些多数成年后外在关系处理不当的人,内心的这一份关系都欠融洽。
关于如何处理这一份“内心”的关系,武志红提出要三步走:理解-接受-改变,根据我的理解:
1.理解——明白自己的压抑、自卑、内向、烦恼的来源是儿时的关系延伸;
2.接受——不要试图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接受父母、接受自己;
3.改变——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武志红整整273页都没有告诉读者怎么改变,只是强调“改变很难、慢慢来”,正是可操作性的缺乏让我对这书有些欠火候。(是书欠火候,武志红作为心理咨询师业界是有名的,估计是太忙、出书太多)
不过,终归瑕不掩瑜,我打算把我阅读过程中觉得有收益的地方逐条梳理一番,不知道能不能达到我对于条理性的预期,只希望能够对书中的内容作好梳理与摘录。
一、问题多数时候都出在过低的自我评价上
书中武志红提出了“自我价值感”的概念,认为无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多么优秀,如果这个人“自我价值感”比较低,那么多数时候就无法抵御自己内心深处自卑带来的困扰。
根据我的切身体会,如果不贴近内心,去和年少起便自卑柔弱的自己对话,无论我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得怎样的外部提升,那个自卑的“内心的小孩”会一直干扰我的外在表现。现如今我读研、我成家立业、我健身、我阅读、我购房、我积累资产,我觉得自己一直走在“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条路上,我也常常因此满足而激励。可是在梦里,我自己经常会身陷囹囵、倍感不堪(前天晚上睡前读着这本书,当天晚上就做了个让我自己窘迫尴尬到惊醒的梦,醒来后将书中的一些观点和句子喃喃自语了一番才入睡)。武志红认为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才会在梦中把自己想象得很卑微。
至此我才明白——即便我健身、读书、考证、赚钱、工作所有这些看上去提升我外在评价的事情,都不能给我带来内心深处的安定与快乐,因为这些优秀是外在的(虽然差得远),内在的自卑不会因此而消失。这时,我要懂得,我必须抛开外在的优秀,定定心心去接触那个“内心的孩子”,去理解他、接受他,去触碰内在的自卑,才有可能慢慢地改变自己、变得真正自信起来——然而具体怎么做武志红这本书没说。
二、对内心感受的克制是多数问题的来源
武志红认为,我们任何时候都应该像股神巴菲特所说的:尊重自己的感觉,包括那些负面的。
1.自恋带来的恐惧
武志红认为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看到解决问题的完美状态,希望自己立即抵达那个状态,当达不到的时候就谴责自己,这其实是一种“自恋”。而这份自恋常常来自于成长中父母对我们经常报以的责备所带来的内疚感、带来的对爱的缺乏,而童年越缺乏爱的孩子,长大后越容易自恋。当目标无法完美实现时,我们常常感到恐惧——恐惧后面,便常常是我们心中问题之症结,里面有我们找寻的答案。(这话听上去玄之又玄,只是告诉我们内心的怯弱恐惧能够顺藤摸瓜出心理症结所在,but how?武志红在这本书里面没说)
2.越控制、越失序
知乎上有人问:“如何克服自卑?”,提问者的潜台词就是“我觉得自己自卑的一面不好,我要克服、抵消、控制!”,而武志红认为:越控制、越失序。
本质上内向的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因为担心别人觉得自己太过沉闷,而急于与人表达和交流以打破沉闷(有时还会用力过猛)。这其实就是“前意识的活泼的我”试图控制“潜意识里讷言的我”,本质上是成长中来自父母控制欲在自己身上的延伸。武志红说:“控制欲是万病之源”,因为这种内心的控制,我们很多前意识不能处理的问题会压到潜意识中,但它们又不断向外涌动,所以我们又要很辛苦地压制它们,这个内心强烈冲突的过程,是会大大消耗一个人能量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压制而不面对,虽然表面上收获了快乐,但那些问题只是被自己压进了潜意识,继续像毒瘤一样破坏我们的心灵,每个未完成未解决的问题都会吞噬我们部分心理能量,无论这个事情多么不起眼。(心里的问题不容逃避)
所以,与其克服与控制,不如理解与接受。
3.即便能控制好,也存在“好人悖论”
有些“严于律己”而逐步优秀的人,常常会有个毛病,就是无意识地试图令身边的人感觉自卑和愧疚,而且越优秀越希望身边的人自卑(不要脸地表示:我媳妇说她和我在一起以后自卑了很多(%T_T%))。武志红认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属于看起来很美的人生哲理。因为这个哲理违反了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学道理:一个人外部的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故而一个人若对自己太苛刻,很难做到宽以待人,相反会更可能挑剔别人,因为这种“严于律己”在内在关系模式上,就是一个“我”(内在的父母)极端挑剔另一个“我”(内在的小孩),所以他们才能做到对自己极端苛刻。当与别人相处时,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也会发挥作用,因此对自己苛刻的人多数也会对别人苛刻。
后文中,武志红表示这个道理不但适用于中国,而且适用于世界:
现在要选举一名领袖,而你这一票很关键,下面是关于3个候选人的的一些事实:
候选人A:跟一些不诚实的政客有往来,而且会星象占卜学。他有婚外情,是一个老烟枪,每天喝8到10杯的马丁尼。
候选人B:他过去有过2次被解雇的记录,睡觉睡到中午才起来,大学时吸鸦片,而且每天傍晚会喝一大夸特威士忌。
候选人C:他是一位受勋的战争英雄,素食主义者,不抽烟,只偶尔喝一点啤酒。从没有发生婚外情。
请问你会在这些候选人中选择谁?
这道题已经不新鲜了,相信很多人知道不能选C,因为候选人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候选人B是温斯顿·丘吉尔,候选人C是亚道夫·希特勒。
正是希特勒的“严于律己”高道德标准的背后,藏着可怕的破坏力!
而我们常常说的那些“超级好人”往往对人及其热情,但是常常压抑了很多自己心中的愤怒、不满、恶,这种超级好人,因为他离自己的心太远了,你会感觉很难和他们建立更深的关系,因为从不内疚的他们,仿佛有一道厚厚的墙壁把你和他隔开——这里你想到了谁?
4.请接受……吧
既然理解并意识到了自己的自卑,还请接受自己的自卑,包括内心其他的负面感受,接受自己坏习惯、内疚、愤怒、悲伤、恐惧。
至于如何接受,武志红这本书里面没提。
三、生命一直都在“强迫性重复”
武志红在书里反复强调,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常常是儿时家庭状态的重复——你爸爸控制欲强,你的控制欲也强;你妈妈看不起你,你也担心被爱人看不起;你父母离婚了,你就容易在感情方面患得患失……武志红将其称为“强迫性重复”,如果我们不主动作心理方面的介入,儿时的家庭遭遇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在自己身上重演(孽债啊~~~~(>_<)~~~~)!
1.重要的关系,都包含着“强迫性重复”
如果某个异性能完美再现你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那么你一定会疯狂地迷恋上这个异性。迷恋ta,是为了修正自己内心的关系模式,是为了弥补自己童年时的一些痛苦。这里武志红强调,无论这个关系有时变得如何糟糕,当事人都获得了一次无比重要的成长机会。
至于怎么成长——武志红在这本书里面没提。
2.之所以会“重复”,还是因为我们在抗拒
武志红反复强调一点,那就是之所以糟糕的父母会给我们带来心理问题,从而带来强迫性重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愿意接受一个事实——我们的父母不够好,我们幻想自己应该有更好的父母,我们甚至会尝试去改变自己的父母。而事实上,父母是不可改变的,已经发生的童年是不可改变的,我们越想改变父母,他们就会越糟糕。
在我身上很典型的例子:之前我都一直否定甚至把部分性格缺陷归咎于我父母对我的棍棒教育(也是看完这本书开始试着改变看法),然而我依然把父母对我的控制欲施加到了我媳妇身上,直到她反抗,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强迫性重复”,真的是不知不觉。所以我们应该试着与自己的父母沟通,以化解自己对于过往的不愉快,才能把关系往好的方向带。
3.不原谅父母其实也是逃避
武志红认为,不要指望改变父母,尽量对他们对一些理解与宽容。太指望改变父母,或因为童年的苦而严厉的怪罪于他们,这其实也是在逃避。我们不能指责父母为什么不斩断他们的命运链条,我们只能从自己开始,自己斩断那“强迫性重复”的命运链条。
四、对育儿的启发
虽然不该否定父母,但是从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可以看到如果想要成为更好的父母,应该做到什么、避免什么、达成什么。
1.避免两个常见的“家庭磨难”
①否定自我——父母希望依照自己的设想(更多是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塑造孩子,无视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和独立人格。[其实这个很好破,只要父母接受了“精神胚胎”的概念,也就是每个孩子自带的人格属性,多数情况下不为后天所转移的,所谓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自然不会对孩子过多强求]
②否定领导力——父母要孩子听话,做“乖孩子”,却忽视了他自身的意志,结果多数孩子丧失了领导力。[这一点武志红在《家为何会伤人》中表述为:要让孩子行力所能及之事,作力所能及之决定,即便有时孩子的决策与行动不如大人代替行之来得高效及时,但是这样短期的效率牺牲却可以带来孩子的思维与主动意识锻炼及培养,能给孩子的心里带来“力量感”]
补一句:这两点对于中低收入人群(包括我)基本上100%中枪的,因为这种“要乖”、“要听话”的教育思路是下意识的——可见这种意识的群众基础和根深蒂固。另外,做到上面两点其实会提升家长的看护工作量,因为家中不免要跟在孩子后面收拾残局,而且这样的教育方式的确存在部分前提——孩子要有比较强的主导意识(比如我女儿萌萌d(⊙﹏⊙)b),反而对于本身主导意识不强的孩子,家长还是要适当引导,否则孩子很容易没有安全感。
2.愿望接力
这是最常见的家庭磨难之一。祖父有梦想A,没有实现,他将梦想A强加在孩子头上;父亲有梦想B,但因为被祖父强加了梦想A而没能实现;于是,父亲将梦想B强加到孩子头上;孩子有梦想C……
3.最重要的是______
年轻人看着育儿书籍时常常信誓旦旦,但是当自己有了孩子,当自己在职场生活中处处碰壁举步维艰时,走着走着便忘记了年少时的初衷与许诺。这社会太浮躁,对财力太认真太过执着,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一概以财力判断,这样或许有些狭隘了。
正是在这种氛围的渲染下,为人父母者对成功不及的焦虑,便常常投射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急着按照普世价值观去改造、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为此折磨、虐待孩子(中毒太深的或许不能自知)。他们忽视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忘记了,当小家伙从产房出来那一夜,自己眯着眼睛凝视着那个孱弱的小脑袋在怀中瑟瑟发抖时,心里面默默说过的话:
“要开心哦!~~”
4.存在主义
武志红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活得特别有精神,有些人活得没意思。用两个字来解释——“存在”。什么叫做存在,就是我选择,我活过,我按照自己的意志为自己的生活作选择,这就是“存在”。哪怕遇到很多挫折,但如果是自己选择的,你就会有存在感,会有精神,会坚忍不拔,会开心。
而父母过强的控制欲会扼杀孩子的生命力,不吃亏、不犯错的人生即便顺遂,如果都是父母师长之命,孩子也不会觉得幸福,相反感觉自己没怎么活过,没有“存在”。[所以心中常念“儿孙自有儿孙福”!^_^]
结语:
现代积极教养的思想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尽可能地提升和改善自己,只有更好的父母才能带来更好的子女,而且父母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自省、提升。所以对我而言,这只是开始,不是结束。这本书所讲,经过上面的梳理,对我本人最多只能达到大部分理解、小部分接受,而武志红强调的最重要的“改变”,还得靠我自己结合生活更多的思考、感受、尝试得之。
谢谢读完
2016年1月24日
全儿于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