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进入手机银行,点击贷款计算器,算一下我要是贷XX钱,每个月需要还房贷XX钱……",这已经是我近几天第N多次重复一样的动作干一样的事情了。 最近决定买房,看着自己少得可怜的钱,再看看那高昂的房价真心感觉生活不容易。经过良久的思考,最后还是决定了花大价钱高利息买一套房。
我是 10年前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金融行业工作,不能说没有赚钱,但是攒住的确实不多。截止现在为止我买的是第三套房子。或许有的人听到这里会觉得我是没事儿撑着自找罪受。买那么多房经济压力怎么可能不大。但是仔细想想我觉得我也很冤枉,好多事情都是逼不得已的。对于现状我只能说都怪当时太年轻。
2009年大学毕业后,我直接进入银行系统工作。就当时我们三四线城市的收入来说算得上是中等偏上。2011年我准备和老公结婚,买了我们的第一套房子,这套房子公公婆婆付了首付,当时说的是以后房贷我们自己还。结果悲剧了,烂尾楼,到现在刚刚交房,也没装修没住。
2012年我和老公结婚,之后两年一直过着二人生活。当时一直租房子住,经济压力也不大。2015年我同事说她要买房,言下之意是想借我钱。当时我不太想借,再想想自己还没住的房子,就干脆去转转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自己买个房子得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第二套房子应运而生了。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五一假期,我们出门去逛了逛,总共就逛了2-3家售楼处,后来觉得合适,就直接掏钱买了。而且是当场就直接把首付全付了。买一套房半天搞定,现在想想真是冲动是魔鬼啊。这套房子我们买的100平方的。当时根本没给家里说,没有考虑南北是不是通透,也没有考虑以后家里要住几口人,只考虑了当时手里的钱不太多,买个大的压力太大了,就直接买了个两室的。现在真是无比后悔啊。
我买的第二套房子用的公积金贷款,15年开始还款,当时贷款是28万,目前已经还款19万剩余9万。2017年初,我的第一套烂尾房终于也起来了,开始还贷款,当时利率是基准利率下浮10%。每个月还1600多,还款期限是20年。
买前两套统一的特点是当时考虑的太少了,没有考虑户型舒适型问题,都是南北不通透的,夏天特别热,冬天还行。另外两套房子离得比较远,想和老人分开住,同时又离得不远相互照应是不可能的。同时没有考虑开发商资质问题,没有想以后会不会出现烂尾,会不会房产证不好办等问题。这些问题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都会引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016年,随着我们家大宝的出生,家里老人开始来家里帮我们照顾孩子,同时还带了一个“拖油瓶”—我老公9岁的妹妹。我们两室的房子,就显得是那么的面积小不够住了。2018年我们家二宝出生了,这个问题就愈发显得严重。现在大宝4岁多,马上该上小学了,我们家里连一个放学习桌的地方都没有。虽然家里改造成了3室妹妹有了一个独立的房间,但是因为是自己改造的,无法装空调,孩子夏天在里面睡觉太热了。几乎无法正常住人。于是有计划着买第三套房子。
物色房子时发现,现在城市的中心一直在往东移动,房子大部分也盖在了那里,包括大品牌开发商的,大部分都在比较偏远的地方,离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比较远。生活较为不方便。而我们孩子逐渐长大,已经等不起东区的发展。而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因为交通便利,出门就是市里好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房价已经从2014年的4000涨到了现在的8000。而大开发商建造的房子目前均价已在10000以上。现在旁边再买套房子对我们来说也是困难重重。
最后决定在离现住址不远的地方找一个本地资质比较好的开发商买房子。看房过程中一直在纠结,但是是买3室139平方的,还是4室149平方的。两者的价格差距是10万块钱,139的90万,149的100万。10万的差距难死人啊。经过多次犹豫和挣扎最后决定要4室的。考虑到家里两个孩子,以后上学让他们都在卧室写作业不便于家长辅导,也不太现实,所有最后还是决定买4室。前几次买房都留有遗憾,我不想这辈子买的最后一套房也留着遗憾。
别人或许会说我太贪心,为什么不卖套原来的房子再来买这一个,但是我想说这太难了。现在的房子是有价无市,二手房卖出去太困难了,而且现在房子都还没有办房产证,过户不了,买房者风险太大,我不想被转嫁风险,更不想让别人接着我的房贷用我的名义还款。作为银行工作者我太了解其中的风险了。
再来说一下为什么要在近期买房,首先因为疫情,目前的房价并不高,适合买,而疫情过后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不敢说房价一定上涨多少,但最起码是降不下来的,80%得可能性是稳中有升。其次,我现在年龄已经35岁,现在买房还有机会贷款30年,以此来降低每月的还款压力。假如我现在不买房,10年之后再买,就真的买不起了。10年之后我45岁,房贷最多贷20年,到时候现在100万能买的的房子,150万也不一定买得到。就是我10年攒了50万,后续还需要贷款100万甚至更多,压力会更大。除非这辈子不再买房。算来算去,最后还是一咬牙买了吧。
通过这篇买房记,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记得买房时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