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以妆为别》短篇后,又花了两天时间才把渡边淳一的《雨夹雪》读完,继续跟随作者探讨生命、尊严以及医疗伦理的深刻话题。
在本篇中,“未来学园”是专门收容、救治重度身心残障儿童的机构,跟一般的幼稚园和保育所完全不同。渡边淳一通过“未来学园”里的医生、保姆、患儿和家属之间发生的故事,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医护人员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复杂情感,以及患者家属面对亲人痛苦时的无助、心痛与矛盾。
柏木是派来“未来学园”出差的特约医生,他每天要和机构里的工作人员一起,负责一百二十个儿童的治疗和照顾。而这些需要被照顾的儿童,都很“异常”。其中八成是重度脑瘫,还有一些先天畸形患儿。大部分孩子不会动,只能坐着或躺着,要么慢慢在地上爬,所有的孩子都不太会说话 ……是一群生命质量极低、不具备照顾自己的能力、甚至无法表达自己意愿的人形有机体。
柏木非常清楚,所有医疗手段仅仅是延长他们的生命时长而已,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治好他们,让他们恢复“正常”。在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一方面,他希望通过医疗手段延长患者的生命;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这样的生命质量可能并不是患者本人真正想要的。但作为医生,很多时候却又不得不……不仅要面对医学上的挑战,还要在道德和伦理的困境中做出选择。
面对一位无法自主生存的患者,是延长生命,还是尊重生命的自然规律,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去?这种两难的境地让人不禁思考,什么才是对生命真正的尊重?给出的选择不仅关乎医学技术,更关乎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誓子作为母亲,面对自己患有重症残障的孩子,始终选择将他当作一个正常的孩子来对待,她不愿意让孩子被社会的偏见或医疗的冰冷定义所束缚,而是希望他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拥有被尊重、被关爱的权利。她的这种态度,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对“正常”与“异常”这一社会标签的挑战。
诚然,誓子坚持将孩子当作“正常”孩子来对待,从某种层面来说,也同时会忽视孩子身体上的痛苦和实际需求。她的选择也有可能是出于自己作为母亲的情感“私心”,而非完全基于为孩子着想。或许站在她的角度,相比世俗的“正常”,孩子的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誓子选择坚持,表达的是对孩子的爱,是对生命多样性的一种尊重。
同样是母亲的孩子,另一个在“未来学园”呆了8年的富子,在保姆的细心照顾和培训下,逐渐走向“正常”。却在年满十八岁开始展现她的生存潜力和生命力的时候,离开学园回到家里,就被她的母亲拉着一起卧轨,结局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母亲又是怎么看待生命与尊严的呢?
生命与尊严的选择,可真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呀!渡边淳一在《雨夹雪》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雨夹雪”的天气贯穿了全书,在这般湿润又冰冷的气候里,交杂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又一次激起了灵魂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