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觉皮肤好久都没有如此自由清爽地呼吸过,好像每一个细胞都像睡醒了一般,以格外轻松地姿态拥抱每一寸空气。
每天醒来,用温水扑脸,将质料软绵的毛巾整个人浸泡在温水里,再轻轻擦拭整个脸颊、脖颈、双手,最后辅以一层淡淡的儿童霜。
这就是将近一个月以来,整个人的护肤全貌。
以前,我也用保湿水、乳、精华、眼霜、面膜、隔离、气垫等全套的化妆护肤品,甚至一个星期至少有超过一半的天数都要敷面膜。
但前一段时间,整个脸上突然冒了很多很多红色的小斑痘,对着镜子细细看,挺吓人的。
去学校医护室检查,值班的医生第一句话就问:“你是不是经常敷面膜?”
他说:“你皮肤太嫩了,经不住市面上各种护肤产品,以后就不要用这些护肤品了。”
我追问:“那是不是基本的水、乳、精华这些都不可以再用了,可如果不用的话,皮肤会很干,而且也不好保养。”
那是一个男医生,他无何奈何地笑了笑,说:“唉,你们这些小姑娘,就知道被商家忽悠。”
一旁的女医生看我到底不死心,她说:“你要是实在想用也可以,去买点黄瓜,切成薄薄的片状,敷在脸上。”
到最后,男医生给我开了一瓶抗氧化的维生素C,还有一小袋喷雾水,皮肤感到干燥时,就在脸上喷一喷。
2.
那天从医院拿完药,我在网上购买了两个防晒的口罩,包里时刻备着防晒伞。
每天中午走在阳光下,都会带上防晒口罩,打防晒伞。到图书馆或者教室,就摘下来,让皮肤自然地呼吸。
一开始突然戒掉习以为常的一套护肤化妆流程,感觉就像摘掉了精心设计的面具,有一点点不适应,以及淡淡的失落。
不是觉得脸上干巴巴的,就是感觉皮肤好像蜡黄蜡黄的。这之后,我开始注重物理疗法调理保护自己的皮肤以及气色。
除了上面说的防晒口罩和防晒伞,偶尔会想起吃水果的我,开始有意识地规律性地买各种水果吃;饮食也从重口味的辣菜,过渡到清淡适宜的荤素搭配。
一直到现在,梳妆桌旁的各种护肤水乳以及化妆品再也没有用过一次,但皮肤却一天一天恢复。
我不需要用气垫、腮红、口红去为自己打造某种网络上流行的精致仿妆,但有时站在镜子旁,却觉得这样的状态才是最好不过的。
眼神里依旧有星光,笑起来两颊有浅浅的酒窝。
3.
我渐渐想起,曾几何时,还是一个不习惯化妆、崇尚自然生长的女孩。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从进入大学看见同一个宿舍的舍友梳妆台上很高端的瓶瓶罐罐,是从走在校园里,看见眼影腮红扑闪扑闪的同龄女孩,是被各种无意识的、无孔不入的容貌焦虑所浸淫。
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自己原本所坚守的理念以及某种生态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一次的护肤危机,好像在冥冥中的一锤暗示,它让我开始思考,也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
在其中,并不觉得有怎样的错失,只有当我们遇到某种不可逆转、必须改变正常轨迹的危机后,才会自己强制性地摁一个暂停键。
在这个短暂的裂缝中,调整的生活秩序、思考自己的生存状态、反思生命中的某种或然与必然。
记得有一段时间,由于生活上的、情感上的、学业上的、情绪上的、工作上的某种不稳定,时常陷入患得患失的境遇。
在人前假装微笑,转身却一片荒凉。
情绪无法宣泄、压力得不到释放、焦虑无从缓解。表面上依旧一日三餐的正常行进,但在日日相似的皮囊之下,早有存在一线崩裂的危机。
也是那一段时间,我开始全面反思自己的生活处境。
不再争分夺秒地与时间竞赛,不再以图书馆—教室—宿舍三点一线为单一的生活作息,不再执念于某种还未到来的期待。
有意识地放缓自己的生活节奏,每个星期去花店奖励自己一束花、一杯黑咖,勤勉扎根于未来的旅途,却不过分抱有焦虑。
放弃一些无谓的偏执,却依旧在内心坚守某种形而上的信念。
4.
先前一阵子,我时常会在一周快要结束的那个午后,内心透出某种未知的失落,以及对一年后毕业的莫名惶恐。
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搁置手中的笔、阅读器上的书籍,背一个帆布包,去学校附近的梦想小镇闲逛。
看那里的小商贩吆喝售卖;看窄窄的小路上人如潮汐;看池塘里冒出头的叫不出名字的绿植,看很多很多陌生人坐在古镇古桥边喝茶聊天。
将所有的自己不能承受之重的情愫搁置,看这些人与景、事与物,会觉得未来其实也不是一件那么可怕的事。
好好生活,活在当下,就已经是一个再美好不过的愿景。
这种对未来不安情绪的“搁置”与“转移”,让我一次次拥有扎根于日常,一颗素心面对未知的勇气。
有时,也让我多了一份这样的坚信:即使在雾里行走,也会慢慢走出一条光亮。
5.
一直到现在,像很多人一样,我也会有某种担忧、某种焦虑,以及某些无能为力的时刻。但不同的是,除了尽力而为,我还学会以一种退一步的距离去观察它们。
即或者像上面所说将这些情绪暂时“搁置”起来,或者抛弃传统二元对立的悲喜之观去审视它们。
暂时“搁置”具体是指,不给予太多的思考,太多固执的精力投入,而是先将它们存入“潜意识”状态中,再投身于其它的事物之中,任随潜意识之流流淌于某个心流中心。
抛弃传统二元对立的悲喜之观,是指从某种程度来说,人是趋喜乐,避悲痛的。
但其实,喜乐与悲痛不过是某种情绪的一体两面,只是因为传统思想观中,人们将这些情绪加以分类以及喜恶判断,才会导致我们习惯性地逃避或者抗拒某种消极的情绪。
但如果你尝试放弃这种思维方式,当某种你不喜欢的情绪滋生甚至蔓延于心时,不妨平静地接受它们,去感受那种过程。
虽然有时候真的很难受,但慢慢地,当你适应了那种强度,身体就不会再对其怀有某种强烈的抗拒,而是会不断增加对待疼痛的免疫系统。
很多时候,自我的强大与坚韧,总是会超出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