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九寨归来,除了留恋那一方山水外,对藏文化更添了一份特殊的感情。藏族同胞的淳朴厚道、热情友好、能歌善舞等都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当然了,最感兴趣的,还是根植于每个藏民骨髓中的信仰。
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平时在书里或是网络传媒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蓝天白云之下,连绵起伏的群山,被群山环抱的那些蜿蜒曲折宽宽窄窄的公路上,一个或几个起起落落的身影,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他们三步一叩首,五体投地,从日出,到日没;从起点,到终点,无论遭遇什么困难,朝圣者“咣——咣——咣”“唰——”的歌声从未间断,他们用自己的身躯丈量信仰的距离,执着又坚定,平静又安详。每当看到这样的画面,我常常会深感疑惑:他们抛下一切,不辞辛苦甚至是不顾及生命安危的朝拜意义何在?是寻求苦难下的顿悟?是为了洗清原罪将来能够进入永恒的极乐?还是只因一个单纯而又无法撼动的信念?这个谜团一直在心头挥之不去。正好,友人推荐我去看《冈仁波齐》,说这部片子是了解藏民信仰的一本教科书,能帮我释疑解惑,我欣然跑了很远的路(因为很多影院都已下线),终于如愿!
《冈仁波齐》是一部地道的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带有纪录片性质的文艺片。纯粹的讲述了十一个藏民从芒康到冈仁波齐圣山朝拜的故事,影片没有剧情,更多的是磕长头、搭帐篷、每晚念经等这些单调又锁碎的事。更谈不上矛盾冲突,你甚至很难找到人身上所具有的喜怒哀乐,就连一路的艰难跋涉也没有着力的渲染和刻画,全是采用白描手法轻描淡写的平铺直叙,如实记录,本色出演,朴实,安静,但观众的心却是五味杂陈,波翻浪涌。
这十一个人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他们花了一年的时间,用身体丈量了两千多公里的距离。尼玛扎堆,这个团队的领路人,他是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也是为了替叔叔圆梦而去的,屠夫多年来因杀生认为自己罪孽深重,想通过朝圣来洗刷罪恶从而获得自我的救赎,仁青晋美是为了替在他家盖房子不幸遇难的两个人去祈福的。至于其他人,没看出特别明显的动机,虽朝拜的原因不尽相同,但目标和方向一致。一路上,他们日晒雨淋,顶风冒雪,晓行露宿,危机四伏,每天都在接受生与死的考验,我这个局外人,一直在为他们前面未知的危险而揪心,可他们却云淡风轻,从容镇定,下雨了,冒着雨叩首;刮风了,顶着风叩首;下雪了,迎着雪叩首;车坏了,推着车往前走,人再原路返回叩首;坠石滚滚而来,不惊不骇地叩首;遇水路,不弯不拐,匍匐在冰冷的水中叩首;没钱了,一边打工一边仍旧叩首……对每一个朝拜者来说,每一寸通往神山的路都是神圣而不可疏漏的,每一个不折不扣的叩首都是他们对神的虔诚与笃信的体现。
他们淡然面对人生的生死,坚信生命有轮回;他们也会感到迷惘:为什么好人会得不到神灵的庇佑反而还一直遭受不幸?他们明明很苦很累,内心却依然坦然……一切的问题,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朝圣之路,亦是一种修行,一种圆满。信仰的强大力量足以消除肉体的伤痛和内心的疑虑,就像约伯连遭厄运还永远对上帝持有的信心一样。朝圣之路充满了艰辛与苦难,朝圣者通过苦行为自己祈福,为自己赎罪,为自己求得来生,当心灵因信仰而得到净化,当灵魂因获得救赎而丰饶富足时,任何的苦难都将被看作是对平安喜乐的盛情邀请!信仰,的确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
我们何尝不是虔诚的朝圣者呢?有人信仰金钱,一路奔波劳碌;有人信仰权力,一心攀爬算计;有人信仰爱情,在情海中挣扎;有人信仰责任,义无反顾的负重前行;有人信仰真理,勇敢的为天地世人代言……因信仰不同,追求不同,生活方式也迥然不同。无论哪一种生活,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每一条朝圣之路都写满了孤独与艰辛、苦难与虔诚,它连接着每个人追求的精神家园,是必经之路……
狄更斯在《双城记》写过这样一段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都在时代的缝隙中徘徊,挣扎,踌躇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佛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然而,无论时代的繁荣与萧条、糟糕与美好,只要心中有信仰,有梦,有无尽的渴望,就当去追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世界太辽阔,邀君任驰骋……
“咣——咣——咣——”“唰——”,穿透灵魂的歌声再一次在耳畔回响,心灵深处,那份迷茫逐见亮色,远处的航向清晰,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