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第3期28天写作成长营,第19篇2965字,累计36233字。
"2021年福建省科学学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暨科学教育改革培训班"4月29日下午是三节观摩课及叶彩虹老师的主题点评。
首先是由福州市鼓楼区屏山小学黄寅老师带来的《做个小侦探》
通过谈话导入:雪地里发生了一件神秘的事儿,采集到了一些证据。你们看,这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联想到什么?
学生初步猜测后,黄老师又说自己收到了新的证据,把图片切割,让学生分工合作,分小组观察讨论后轮流发言: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汇报小结后,又创设了情境,来到了"现场",把图片换成了模型。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猜想:"雪地里可能发生了什么神秘的事?"
每个小组都得到了一个模型,小组猜想讨论,然后汇报小结。
黄老师又带着学生玩碰碰球的猜想验证。活动层层深入,从学生猜测到教师演示再到学生演示,最后再由学生动手验证。最后小结:猜想不一定是正确的,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最后是拓展环节,猜猜恐龙灭绝的原因。由学生进行猜想,总结时,黄老师的话继续激励着学生,让一张张小脸兴奋着:"认真观察,大胆猜测,希望你们能找到更多恐龙灭绝的原因。"
在这节课中,黄老师选取教材中的一张图片,进行了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入研究。
因为加入了"神秘事件"的情境,加上黄老师用心的倾听,鼓励的语言,赞赏的神态,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激发了出来。
我很佩服孩子们细致的观察,大胆的猜想,丰富的想象力。
我随手记下了孩子们的一些猜想:
发生了抢劫事件。大的走了,小的呆在原地哭。
小的被大的打了,打完以后小的一直哭,大的把小的抱走了。
小的玩得很开心,不想回去,被妈妈抱回去了。
大的把小的杀了,抱回家去吃。
脚印变深了,是因为抱着小的变重了。
脚印变深了,是因为雪下大了。
脚印变深了,是因为跺着脚走。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不是很丰富?猜想是不是很棒?
当老师问:"世界上还有个很大的谜题,看,这是什么?它们还在吗?你知道恐龙灭绝的原因吗?"
孩子猜想了几个原因:酸雨;陨石撞击地球;很强的生物把它们吃了……
在听完孩子们猜恐龙灭绝的原因时。我随手记下了一句话:知识面太广了!
这节课,我不但被黄寅老师吸粉了,更被屏山小学这些小精灵吸粉了。孩子真的是太棒了。
他们在小组合作的时候,我特别想走到孩子身边,近距离看看他们互动的状态,听听他们在小组的交流。
第二节课是泉州市实验小学何美惠老师带来的观摩课《岩石、沙和黏土》。
何老师通过问题:岩石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导入。
对问题进行聚焦:我们能在哪些地方找到岩石、沙和黏土?岩石、沙和黏土有什么特点?
然后开始了这节课的探索活动。
首先是让学生交流,探索归纳岩石、沙和黏土的发现地。然后再通过两个探究活动——观察干燥的岩石、沙和黏土和观察潮湿的沙和黏土,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
在第1个环节中还进行了观察方法的指导。
在第2个活动中"团球和涂痕"比较特殊,何老师就借助微课演示实验的方法。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学生充分体验、观察、记录、交流现象,说明原因后,何老师又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和实验哪些证据能证明我们的猜测?引导孩子们推测大自然中岩石会如何变化?
再把收集证据的活动拓展到课外。
何老师这节课通过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几个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大胆猜测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关系,通过仔细观察、收集证据,对岩石的变化进行了推测。整节课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听完这节课,除了对何老师教学设计的佩服,也很欣赏她的临场应变能力。
在学生小组汇报展示环节时,多媒体出现了一点问题,无法展示,甚至原有课件都不能正常显示。何老师有点小着急。但她很快调整教学节奏,带着学生继续探究。
另外我还注意到,何老师对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实验材料适时发放和及时收取,比如引导学生对观察要求中一些特别点的关注。我想何老师应该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科学老师。
最后一节观摩课是由长汀县古城南岩小学赖玉林老师带来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赖老师首先从趣味实验导入新课:
老师既不借用嘴吹,也不借用打气筒。能让气球自己鼓起来,信不信?
说完,他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瓶口套着装有小苏打的气球,瓶内装着白醋的可乐瓶。把气球里的小苏打倒入可乐瓶里的白醋。气球真的变大了。
在孩子们惊讶的眼神中,发布了任务:讨论气球变大的原因。老师刚才用到的是厨房里常用的两种物质。猜测一下,可能是哪两种物质?
学生猜想后就进行了这节课的三个探究活动:
观察小苏打和白醋,记录两种物质的特点;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验证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
小结时回应解释课前提出的问题。再进行拓展延伸。
整个教学设计也是非常棒的。应该花了不少心思。
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两套教具设计:
一个是课前的吹大气球装置,一个是自制简易的灭火器。特别有创造力。
整节课听下来,感觉有一些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比如一些实验材料出示的时间还可以再精细;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以再精简一些;一些教学语言的使用还可以再斟酌斟酌;汇报的同学选取可以更广泛一点,不要局限在组长。其实孩子们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只要你对他们足够信任,他们总能回报给你精彩。
最后是由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叶彩红老师带来的主题点评:《依标据本构课 关注素养发展》
叶老师特别强调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她分享了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理念。
一、课程性质
1.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
2.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3.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二、课程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2.倡导探究式学习。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再从三个方面结合三节课对老师们的教学设计进行指导。
一、依据标准定目标,关注学生学习出发点
1.目标定位准确。
2.变点状为整体。
3.学情分析——学习基础(已有的知识经验、日常关注的话题、年龄特点、已掌握的研究方法等)。
介绍赖老师是兼职科学老师,乡村科学老师。特别表扬赖老师对课标的关注与研读。
二、依据学情定学法,关注学生能力增长点
分享章鼎儿老师的话:“科学学习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还能接着研究。"
强调三点:选定适合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技能;确定学生能力的增长点;选取合适的素材、资源进行构课。
表扬小侦探一课,黄老师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分析和推理的方法
表扬赖老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课前设疑,创新教具。
三、依据能力定活动,关注学生素养培育点
探究能力→探究活动→素养培育点
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特别强调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过程的“灵魂”,学生只有在深度、完整经历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其能力才能得以发展,素养才能得以提升。
叶老师总结时倡议老师们要切实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升。以今天为起点,在自己的科学课上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素养的形成,让科学改革确实落地。
叶老师是我科学转岗培训时的老师,我一直喜欢着,敬佩着,再次遇见,仍感亲切。
叶老师、郭娇英老师、高翔老师和邹开煌老师对我影响很大。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科学教育之旅。
当然,我对科学教育的持续热情更离不开陈瑞林老师一直鼓励和多次提供的学习机会。正是因为有这些学习机会,让我一次又一次感受到科学教育的美好,才会深陷其中,虽是门外汉,仍对科学教育饱含热情。
知道他们都非常忙碌,一般很少打扰,只是默默学习着,默默跟随着。
愿他们都能健康长寿,引领更多科学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