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当妈妈陪你自我成长,科学育儿。
随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情感沟通,对孩子的情绪引导也越来越用心。相信这样做,家长和孩子对情绪的感觉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并且双方会更加愿意表达情感。然而每个家庭都会不可避免的遇上一些阻碍。比如啊,家长想和孩子进行情绪上的沟通,却无法收到孩子情绪苗头发出的信号;又比如,很多时候不论家长说什么做什么,似乎永远不能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孩子。更遗憾的是,有一部分家长还没有重视起与孩子的共情和情感交流,或者还没有掌握与孩子共情和情感交流的方法,导致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会觉得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迷失了,而我们就像在和墙壁讲话,那怎样才能够让亲子关系更进一步呢?
第一,避免过度批评、羞辱或嘲笑孩子。
过度批评、羞辱或嘲笑孩子,这种贬低性的表达方式,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极为有害,对孩子的自尊心也是一种很大的打击。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家长都在有意无意的采用不同方式对孩子进行语言暴力。
叮当妈妈给大家举一个生活中的小场景,你可以对比一下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遇到不会做的题问家长。家长会用不耐烦并轻蔑的语气反问孩子:你不记得了吗?老师上课没有教吗?我不是都已经跟你讲过很多遍了吗?你怎么这么蠢呀?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在孩子遇到不会做的事情时,会把孩子给推开,代替他们来进行,借此表达他们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有一些粗线条的家长,会觉得自己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没什么。还比如,有一些家长喜欢给孩子贴标签。孩子学习新事物,遇到困难时,家长会给孩子贴上“接受能力慢”的标签。当孩子活泼时,会给孩子贴上“多动、不安静”的标签。当孩子文静时,又会给孩子贴上“内向、不说话”的标签......这样的标签实在是太多了。
孩子都想从父母身上得到身份认同感,他们相信父母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话。叮当妈妈再次呼吁父母们对自己的这些无意识的习惯保持警觉,千万不要批评、嘲讽或贬低孩子,别拿孩子开玩笑。当孩子们在学习新事物时,我们要包容他们会犯的一些低级的错误,给他们时间和空间。与孩子交流时,我们要学会针对具体的行为,而不是用粗线条来勾勒他们的形象,避免给孩子的品格贴上标签。
第二,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尊重他的意愿。
如果我们能和孩子进行换位思考,用他们的眼睛来看待世界,就会发现很多家长都在要求孩子遵从大人的意愿,配合社会既定的秩序。这对孩子来说,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几乎没有丝毫的掌控权。很多时候父母会忽略孩子正当的兴趣爱好或者合理的需求,加深孩子的无助感。当然很多家长会说自己并不是故意这样做的,而是因为时间仓促或者承受的压力很大,或者是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但过分的是很多孩子甚至连一些基本的选择权利都没有,比如: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等等。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大多对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没有强烈的意识,甚至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做选择。而被压抑太久的孩子还会出现另一个极端,一旦到了青春期,他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时,他们会为了追求“所谓的独立自主”而做出很多不负责任的决定,这就会让孩子置身危险之中了。我们应该要知道,孩子越早学会表达意向,作出选择,对孩子而言就越好。
孩子需要通过练习,权衡自己的选择,找出解决方法。比如他们需要知道按照家庭规矩做事,结果是什么,如果违反这些规矩又会发生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即便这些错误有时会让我们觉得很痛苦,但错误也是给孩子提供指引的最佳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意愿,多给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励。不妨让我们试试,如果下次孩子对你提出小小的要求时,请不要尝试和他进行一场意志的较量,相反,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接受这个请求真的有那么难吗?何况这样做还能让孩子受益,帮助他形成一种自我认同感呢?
叮当妈妈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让我们践行起来吧,让亲子关系更进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