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由的人绝少思虑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斯宾诺莎《伦理学》第四部分
2.许许多多的感觉器官构成了我们身体的重要部位,然而从组成的比例来看,它们又是由数以万计的原子组成的;因此,感觉器官在感受单个原子的碰撞方面就显得有些粗糙和不灵敏了。我们看不见单个原子,更摸不着也听不见。假说中的原子和我们迟钝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东西是不同的,而且也不能通过直接的观察就能检验到原子。
3.为什么诸如人类大脑之类的感觉器官以及附属于它的感觉系统必须由大量的原子组成?大脑以及它直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某些外围部分,与一个精致灵敏地反映和记录外界单个原子碰撞的机器相比,为什么它们之间的差异这么大呢?
4.我想这样说,简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上的问题,它关系到一个作家的心性,一个作家的自信心。啰嗦其实都是由胆怯带来的,他惧怕读者读不懂,他要解释。——判断一个小说家的能力,是否简洁是一个最好的入口。
5.如果一个作家对自己写的东西足够了解,他就可以省掉那些他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的写作足够真诚,读者就会对他所写的东西具有强烈的感受,仿佛他们想要说的都被作家写了出来。冰山移动的尊严就在于仅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死于午后》 --冰山理论 --中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6.当你长期被封闭在某个空间里,大概就会把这个空间的得失当做自己的参照系。你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这个小圈子里出类拔萃。这就是人类的本性,我们其实无法超越自己的格局。反过来,如果你的圈子一直在变,你就会发现你试图在一个圈子里过得最好是多么荒唐的事。因为鸡头如何比得了凤尾,换个圈子所有的成败都烟消云散。可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远方,去闯荡,去流浪。总有人因为各种原因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地方,一个小圈子里。这些人看不明,想不开,痛恨却离不开他的那个小圈子。归根到底,大度不是什么多么了不得的品德,当你出去闯荡,跟各个阶层都有接触,身边的人一批一批的换,就会发现闺蜜其实根本没有那么重要,或者说那个你熟悉的圈子也没有那么重要。等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喜欢也好,讨厌也罢,都是你生活中可有可无,都是随时可以替代的存在,请问你又怎么会给自己找不愉快呢?因此,当你嫉妒你身边的人的时候,也许你该闯荡闯荡了。或者关心一点其他的东西,只要你愿意,这个世界上美好的有意义的东西实在太多,多到你用尽所有时间精力都不能尽其万一。
7.学习不在于你多快读完多少本书,而是你“内化”了多少知识,有价值的学习必然存在一个“烧脑”的过程,让你很舒服的学习那叫“享乐”,知识也不是用来显摆,而是需要拿出去实践、反馈、纠错、优化,螺旋式提升。
8.东亚社会有个特点,对失败很不宽容。这种成人社会的逻辑自上而下的影响了我们的本能。我们习惯了“庆贺成功,惩罚失败”,但就学习这事的“成功”,比如做对了一道题,只是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手段。但你想要取得进步,成功无足轻重,错误却必不可少。错误,意味着深刻意识到“旧知识”中存在的缺陷,意味着“进步的契机”——换句话说,发现错误,或者现实碰壁,就好比找到了“新的进步”的宝藏,这当然更值得庆贺。
9.你若真正想学点什么,最好先放下急于成功的包袱,回归赤子之心,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填充、创造整个思维世界。坚持些许时日,你一定会发现——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10.人们并不憎恶工作,人们甚至也不讨厌重复劳务,**人们只是讨厌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作家史蒂芬·金曾说,“对我而言,不写作那才是真正的工作。写作,就像在游乐场。”简而言之,大脑总是需要找点儿事干才会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