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心说:
《红楼梦》作为一本古典文学巨著,被历代人传阅和考究,有人喜欢就历史背景去考证原委,有人痴迷于分析人物的性格,有人纠结在宝钗黛的三角爱情中……同是一本书,因为人的阅历体验和思想深度的不同,解读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红楼梦”。它没有统一的模样任人去指指点点,它更像是万能的药引子,在你需要被治愈的时候取一剂出来,和着你的心事去品味,直通病根,百试不爽。
人的苦难分阶段,每个阶段都要顺应它的考验,因此每个阶段读《红楼梦》感悟都是不同的,甚至每一天你回头再翻阅的时候顿悟都有差别。这就是它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也是我要如实记录的原因。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作为开篇,信息量很大。作者采用现实和超现实的写作手法,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出处,书名的几次改动还有线索人物。
【1】小说是如何开头的?
小说开始以女娲补天这个神话作为引子,讲了一块顽石的来历。
摘录书中开头的神话片段:
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
这是本书超现实的部分,让人以为这是一段神话故事,不用太多较真,而后面讲的都是落实于人间事故的东西,很多学者认为这本书写的就是曹雪芹的传记,但是作者却以神话作为开头,让人摸不清真假,不知玄机。
【2】为什么会叫《石头记》?
这块被女娲补天遗弃的顽石,在青梗峰下郁郁寡欢觉得自己毫无用处。一日两个僧人路过此处靠着顽石歇脚聊天,说了很多仙道和红尘之事,听得顽石凡心大开,于是拜托二人带它去红尘中大开眼界。
摘录一僧一道劝诫顽石不要误入凡尘的话:
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又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二人先是推脱,顽石几经争取终于说动了两位僧道,他们便将这块顽石变成了一块美玉随身携带走了。后来的章节里讲到贾宝玉衔玉而生,这块玉也就是宝玉的转世。从神话过渡到人间,竟然没有一丝造作的嫌疑,曹雪芹的铺排和递进,确有深意。
这是一块顽石投胎转世后经历的故事,所以又被称为《石头记》。
几世纪过后,有个道人再次路过青梗峰下,看见一块石壁上刻着许多字迹,细读后发现这是一段凄凉悲欢的故事。道人感怀之至,将石壁上的故事抄下来传留给世人,并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后来又改为《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现在我们最常看到的还是《红楼梦》。写这部分是为了说明曹雪芹在悼红轩用十载光阴写本书,并前后删改了五次。
曹雪芹写作和删改的时间牵涉到红学的考证,实在繁复,不做深究。
【3】甄士隐的出场
本书一直都游离在现实和超现实的情景之中,人物的串连也是如此。
甄士隐名字谐音是“真事隐”,寓意把真实的事情隐去。贾雨村又名贾化,谐音是“假话”。红楼梦中人物的姓名都有谐音可循,不仅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要代入人物的性格去分析。由这两个旁枝末节的人物出场是为了牵连出后面大人物,并为整个故事打下基调。
姑苏城里有一个本地望族,名叫甄士隐,年过半百生得一女,名叫英莲(谐音“应怜”,应该可怜,该女子日后的命运确实可怜)。
一日午后,甄士隐在书房中小憩不知不觉进入梦境。见到一僧一道,他们手里拿着一块石讨论应该将它如何安置,引出一段三生石畔上的奇缘。
摘录一僧一道讲三生石畔故事片段:
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今日这石正该下世,我来特地将他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了号,同这些情鬼下凡,一了此案。”
这是甄士隐出场的第一个用意。由梦境带出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前世情缘,那株受了雨露恩惠的绛珠草就是林黛玉,她下凡为人的目的就是去还宝玉的情,此谓前世的仙缘。
甄士隐从梦境中醒来回到现世中,抱着可爱的女儿英莲去街头闲逛,这时又遇到梦境中的一僧一道(红楼梦中每次出现僧道都有点醒人的目的)这两人疯疯傻傻,让甄士隐将英莲给他,说英莲是个有命无运累计爹娘的东西。甄士隐哪听得顺耳抱着孩子就走了。
摘录一僧一道对甄士隐说的话:
及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着女儿转身。才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是: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僧道说的这首诗很快就灵验了。元宵佳节甄士隐让家仆霍启(谐音“祸起”,灾祸的开始)带女儿英莲去看花灯。家仆中途要小解,便把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等他小解完回头抱她时,却不见踪影!霍启着急地寻找了半夜都找不到,知道自己没办法回去见主人了,于是索性远走他乡了。
甄士隐见女儿和家仆一夜未返,开始四处打听,命人一起寻找,但是依旧毫无下落。半生得一子就这样走失了,夫妇二人相思成疾,日夜啼哭。
劫数接二连三,某日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发生了一起火灾,火势迅速蔓延竟然将一条街道都烧毁了。甄士隐的家变成了一片瓦砾场,眨眼之间倾家荡产!实在没有了去处,便将另外一处田庄变卖成了现银,投奔妻子的娘家去了。他的岳父名叫封肃(谐音“风俗”,势力做派的代表)面对这个情形自然是不乐意的,好歹看在女儿的薄面和甄士隐的钱财勉强收留了他们,可是每日尽说些难听羞辱的话,甄士隐眼下也没有办法,只好默默忍受寄人篱下的痛苦。
一天,甄士隐出街散心,忽然从远处听到一个跛足道人唱到: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甄士隐好奇前去问他:“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
跛足道人回答:“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叫《好了歌》。”
甄士隐似乎彻悟了其中的奥妙,也似乎从中看透了自己的人生,于是跟着跛足道人走了。这件事轰动了街坊。他的妻子封氏哭得死去活来也始终找不到他,就这样带着几个以前的仆人留在娘家勉强度日。
甄士隐和道人走后这条线就此完结。他出场的第二个目的是穿针引线,一是带出女儿英莲的身世背景,二是引出另一个人物贾雨村。
【4】贾雨村的出场
贾雨村,姓贾名化(贾化谐音“假话”),别号雨村。为了振兴家业,他进京赶考求取功名,暂居甄士隐家隔壁葫芦庙内,每日以卖字作文为生,十分贫苦窘迫。甄士隐是一个爱才之人,得闲就会去葫芦庙找贾雨村聊天解闷,得知他的处境想帮他,但又害怕太唐突。
一天,贾雨村来甄士隐闲聚,正巧有客人来访,于是甄士隐就安排贾雨村去他的书房翻书等候。等的无聊之时他见到窗外有个形貌姣好的丫鬟在摘花,不觉看得出神。谁料那丫鬟也转过身来看他,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丫鬟见到男宾都要回避,眼神的接触都是越礼的。可能这个丫鬟是个胆大的人,临走时还回过头瞥了他一眼。就是这一回眸,令贾雨村浮想联翩,他认为这个面容上佳的丫鬟是有意与他,能在自己落魄时被人看上实在是一种肯定啊,心内一阵狂喜不止。
这个丫鬟名叫娇杏(谐音“侥幸”如何侥幸的?后面的章节有说)她当时只是看到一个穷儒生模样的人,衣衫褴褛但是气度不凡,心想一定是主人常提的贾雨村,于是便好奇地多看了几眼。可是她不会知道,因为她的几次回眸,她的人生都在改写了。
后来,甄士隐借中秋节又找贾雨村聚会,他一心想要帮助这个胸有抱负,诗书满腹的年轻人。
摘录贾雨村对甄士隐吐露心声的片段:
雨村饮干,忽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挂名。只是如今行李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得。”士隐不待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弟已久有此意,但每遇兄时并未谈及,故未敢唐突。今既如此,弟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捷,方不负兄之所学。其盘费馀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那天已交三鼓,二人方散。
贾雨村终于肯开口说出自己的窘迫了,甄士隐正好找到这个理由帮助他,解了彼此的心结。就这样贾雨村带着甄士隐送的盘缠进京去了。
祸兮,福之所倚。就在英莲走失,葫芦庙起火,甄士隐出走以后出现一个新的转机。这个转机就是本地的新任太爷,这一晚,有衙役敲开封肃家大门。
摘录本章回最后一节:
这日那甄家的大丫鬟在门前买线,忽听得街上喝道之声。众人都说:“新太爷到任了!”丫鬟隐在门内看时,只见军牢快手一对一对过去,俄而大轿内抬着一个乌帽猩袍的官府来了。那丫鬟倒发了个怔,自思:“这官儿好面善?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于是进入房中,也就丢过不在心上。至晚间正待歇息之时,忽听一片声打的门响,许多人乱嚷,说:“本县太爷的差人来传人问话!”封肃听了,唬得目瞪口呆。不知有何祸事,且听下回分解。
亦心说:
就此,第一回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