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身体原因,心情确实不好。情绪就很失控,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而且会对别人发脾气,找麻烦,因为一点小事儿就生气沮丧。
今天早上去锻炼,路上遇到一个精神不正常的突然跑过来,拉了一下我的衣服,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就像一大早出门,路边突然踩到狗屎,糟糕透了。下一秒会提醒自己,不能让情绪控制自己,看开点,不然一整天真的会很不爽。
我们在失去理性的时候,甚至会连想调整情绪这件事都忘得一干二净,一味为情绪所累。决定我们人生的,不是在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要用怎样的态度去接受它们。
反思了一下,之所以为情绪所累,大部分情况是因为把自己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强加在别人身上。就会不停的想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不能接受别人和自己不一样,其实也就是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带来的不适感。想到一句话,那些精神自由,保持独立思考的人也正是擅长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善恶的彼岸》。
我们认真地考虑“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提高生活质量”的时候,就必须整理好自己的消极情绪。整理情绪意味着维持本心,并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因此,便不可放置情绪不管,而要靠自己的意志积极地推动对情绪的整理。
我自己每次有情绪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来,就会和朋友家人倾诉,不会任由自己去消化情绪。现在想想这不是什么好办法,自己的事情还是自己体会最深刻,只是当时被情绪左右不能冷静的思考。和别人倾诉太多,只是在不停地陷入死循环,一直情调这个事情本身。而且当其他人给出参考意见的时候有时反而会更加加重情绪的负面影响。
第1章 不生气的理由
生气的时间成本
不要把时间花在生气对象身上,不要把自己想法强加给别人,不执着自己不能控制的事。转移注意力,可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例如听听音乐,看看综艺。要有云淡风轻的态度,“啊,那又怎么样?”
生气的体能成本
愤怒是破坏性能量,喜悦是创造性能量。
生气时会失去判断力
愤怒背后是人们的防御本能,愤怒的真面目,其实是人们想要保护自己的“防御本能”。
自我防御,这就需要有绿灯思维,适当的卸下防御。还要区别“我的行为”和“我本身”之间的不同,有时候,他人可能讲:你这件事做的不好。针对的只是这件事。但是自我防御过强,就会想:他是不是讲我这个人不行,做什么事都做不好?
这样就会导致愤怒,生气。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要给自己的思维开绿灯,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被书友安利了武志红老师的一系列书籍,还有成甲的《好好学习》。
生气阻碍沟通
谁都不喜欢否定自己的人,没错,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但是,人们都不喜欢一味坚持己见的人,而人们最讨厌的就是发着火否定自己的人。相反,人们最喜欢那些愿意倾听自己心声的人。每一个人都会认同那些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愿意听他们的话,相互理解也就由此产生。
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要说有也只有理解,理解别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倾听。
受害者心态不可有
把一切当作咎由自取
再生气也无法改变他人
不如试着改变自己,这让我想到了幸福法则️的一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愤怒之下隐藏着其他情绪
时常留意,不忘倾诉
愤怒是表面现象,其下还隐藏着孤独、寂寞、悲伤、自我厌恶、不安等等无法表现出来的情绪,也有很多自己也没注意到的事;平日里掩盖了真实情绪过日子的人,一旦遇到一点契机,都会让这些情绪化为怒火喷发出来。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他说感觉我很孤独。我自己却浑然不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对其他人要求很多,有些时候确实体现了自己遇到一些事情时的孤独与无能为力,希望有一个坚实的后盾。最近深有体会,会因为生病家人没在身边想到更糟糕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