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几篇张爱玲的散文,短小而颇有见地,特别感怀的是《穿》这篇文章,无意中牵起万千思绪,那遥远而幽深的记忆瞬间被打开,很久以前,我对穿衣的记忆……
张爱玲说,继母经常给她穿旧衣服,十三四岁的女孩穿着大人的衣服,是碎牛肉的颜色。少女本应穿鲜艳亮丽的衣服,装扮无敌的青春,可她却只能委屈地穿着继母的旧衣,黯淡落寞,以至于养成了孤独寂寞的性格,缺乏少女的欢快与活泼。那碎牛肉的颜色给她深深的伤害,像冬天留下的冻疮,疮好了,疤还在。后来她能赚钱了,穿衣打扮成为当时社会的风尚,一袭得体新颖的旗袍,裹着她那颗寂寞的心。幼年时对衣服颜色的厌恶,成为她后来穿衣格外扎眼的诱因。
记得已是初中学生的我,由于当时家庭贫困,父母把钱都攒起来供我们上学,没有多余的钱为我们添新衣,只有过年的时候做一身新衣服,一直穿到夏天。夏天没记得穿过短袖,都是穿着长袖衣服过的夏天,也没记得有多热。衣服是冬天做的,到了春天夏天就肥了。我和姐姐都学会了用缝纫机,把肥裤子刹成瘦裤子,针脚跑得还挺直,还会用熨斗熨一下。
贫穷挡不住爱美之心,在艰苦的岁月里,我依然追求着美,虽然美得好辛苦。星期天赶紧洗衣服,因为只有一身能穿得出去的衣服。那时蓝色布裤子特别时兴,我多想拥有一条,可妈妈没说给我做,只能偷偷地空喜欢。后来,妈妈把鸭蛋卖了,也没舍得花在衣服上,又攒起来打发未来的日子。不过去亲戚家带回来几件旧衣服,其中就有一条蓝裤子,裤腿剐了个洞,妈妈用缝纫机补了,我终于穿上了渴望已久的蓝裤子。虽然旧却照亮了贫穷的日子,满足了爱美小女孩的心愿。
父母精打细算,攒着为数不多的钱,后来我们上高中也没有向别人借钱,艰苦岁月里渡过艰难的日子,非省吃俭用不可,大人孩子都要收起自己的欲望。现在生活好了,幼年穿衣的窘境也给我留下了“冻疮”,我的嗜好排在第一位的是穿衣,一年四季买好多衣服,各种样式各种材料各种颜色,衣柜里塞得满满的,每年都要淘汰一些。虽人到中年,对衣服的追求乐此不疲。女儿说,有件衣服穿着就行,买多了浪费。两代人,两种生活经历,对穿衣自然见地不同,我对衣服是有饥饿感的,而女儿丝毫未有这种感觉,充裕的环境让她没有我小时候对衣服的极度渴望。如今的我是在恶补曾经的“衣荒”,弥补久远的缺憾。
穿衣,女人不懈的追求,女人的衣柜永远缺衣服,我的衣柜亦如此。关于穿衣的记忆,窘迫而饥饿,绵长的记忆,辛酸又无奈。请珍惜宽裕幸福的生活,没有饥饿,没有疮疤。原谅我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