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你是不是有点小吃惊或者好奇呢?
吃惊的是,《完全写作指南》也有3个漏洞?好奇的是,我如何发现这3个漏洞并帮你理解写作的精髓。
相信打开文章来阅读的朋友,有不少已经购买了美国劳拉•布朗的《完全写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网络上很多关于《指南》的书评,对它的价值和用途进行了评述,基本上是持肯定和推崇的态度。
第二,著作的光环耀眼,劳拉•布朗是一位博士,”完全写作“这四个字也足以吸引多数读者的目光,令他们决心一睹风采。
这样说,并非要否定《指南》的成就和价值。事实上,这本书对于我们学习自媒体写作的伙伴来说,用处很大。
为了客观公正起见,我先说说我读这本书的收获吧。
A.树立明确和清晰的读者意识
可以说,“读者意识”是作者自始自终都格外强调的。即便是在谈到组织文章(第二章第二节P11——P13)这一部分,作者也念念不忘“读者”:
组织语言的过程总共也花不了几分钟,但这几分钟却能够解决大问题,能够消除读者的消极反应。这时就可以开始写初稿了,有了这份提纲,你应该知道怎么写了。(《指南》原文P13)
这的确非常重要。在自媒体平台上写作,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一点资讯和简书,没有读者意识,不会从读者角度考虑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很可能就陷入自娱自乐、自我表达的泥淖。
《指南》在前四章阐述写作方法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突出了读者意识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更可贵的是,它把读者意识变成可以操作的步骤和工具。
作者认为,当你动笔写作之前,要先搞清楚写作的目标和作品的读者。
上面一幅图清晰地提示每一个写作者,此图不可忘记,随时成为我们写作时分析对象和完成写作的工具。
B.让写作有具体流程可以依靠
对于初学写作的朋友来说,可能会觉得写作是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极其抽象的活儿。
当写作有了具体流程之后,这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明确你的目标——了解你的读者——锁定你想表达的内容(头脑风暴)——组织文章——写初稿——修改
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位具备一定写作能力的作者,都可以按照这个流程写出一篇比较完美的文章。
C.提供强化写作思维的简明工具
除了上述内容提到的转盘图,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正确写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作者给出了一些头脑风暴的规则清单:
这些工具图和清单,或者帮助我们在写作中理清思路,贯彻意图;或者起到完善我们思考角度、思维向度的作用。
毋庸置疑,《指南》为我们自媒体写作提供了极好的方法、工具和案例。
不过,仔细思量,还是会发现如此强大的《指南》也存在一些漏洞。看明白这些问题,我们对写作的理解就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接着,我来分享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如有偏激,纯属个人观点,还望海涵。
1.漏洞一:把写作等于非虚构类写作
在翻阅全书的过程中,我力求找到作者在某一章节或者序言里,对文章提到的”写作“有一个简明扼要的界定或者说明。
可惜没有。我猜想是否是英语中”写作“(write)专指非虚构类写作,后来查了很多实际应用例句,发现“写作”在英文中,可以跟“诗歌”搭配,成为“写作诗歌”。
也就是说,写作实际包含了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写作;或者包含文艺性创作和实用性写作。
举例来说,李白、杜甫、白居易写诗歌是一种写作;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创作小说是一种写作。
律师写诉讼函,文案写手写软文是一种写作。
我们在简书平台写干货类文章、情感类文章也是写作。
《完全写作指南》全书所涉及的“写作”实际指非虚构类写作。作者对此没有明确说明,容易误导部分初学者。
2.漏洞二:把写作约等于“制作”
作者在书中,清晰地列出了写作的流程、要点、工具,既是优点所在又是弊端所埋。
按照作者的观点和操作方法,写作如同制作一个产品一样,只要按流程走就可以。
而我们知道,写作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神创造过程。其中会存在灵感、想象、顿悟等多种非流程、非可控的因素。
对于读者来说,哪怕就是纯干货的文章,也要搭配一些个性化的感悟和灵动的表达,才会令读者充满读下去的欲望。
在简书写作个人成长类干货文的彭小六,就在其文章里面时不时露出自己的个性情趣,显得文字颇有一点儿温度,非常讨读者喜欢。
3.漏洞三:把写作约等于“无情”
全书最能和“有情”挂钩的是关于如何写情书的一小节内容。
即便是这样充满个性化情感表达的内容,作者也搬出工具,亮出理智,显得客观气十足。
从加粗的文字——目的、读者、头脑风暴、打初稿等,可以看出作者作为西方擅长理性分析的代表作家,一贯严谨的作风和特色。
真实的写作,尤其是情书写作,应该让情感和自我因素暂居首要位置,这样才能真正写出打动对方的文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更符合人的情感属性和自然要求。
人,终究是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统一体。
挑了《手册》的三个漏洞,并不代表我不喜欢或者不推荐这本书。毕竟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只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从另一个角度来欣赏这部大作,不经意间发现了3个我认为的问题,或许只是提供一种新的阅读角度而已。瑕不掩瑜。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无论读哪位大神的书,我们都不能迷信。阅读写作类的书籍,道理亦然。
热爱写作,从理解写作开始!
让我们创作我们的创作(简书口号)。
写作精进人生。余老诗陪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