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对于学习这件事我却有太多的感触,我印象很深的就是第一次上英语课的场景。当时一周只上两节课,老师是从市里下来的,老师的谈吐和教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我才三年级。我当时就感觉课居然可以这么上,那节课上老师很注重课堂交互,这让我很深切的认识到自己学的是一门新的语言,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同时我有时又会去想,使用这种语言的是怎样的人,住在怎样的地方,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或许从那时候,英语到底是怎么样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它就像一扇门,为我展示了另一个世界的东西。不像我这边,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镇上,只有一个小山一样的土包,一片庄稼地,一颗歪脖子树,一片菜地,一群门前说笑的乡亲。
可惜的是那位英语老师后来没来了,换成我们教导主任一边背磁带一边教我们,那个凶神恶煞放学把我们堵在教室背单词的身影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同时离去的还有我的学习热情,从那以后我就讨厌起了英语,直到我大学也没学好英语这个东西。现在想想,一个好的老师真的对一个人影响蛮大的。
再后来就是六年级。学校搬到了镇上,那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学校。我当时在学校普普通通,学习也普普通通,直到初一才有所改变。或许是初一科目突然变的多了,又或许是突然开窍了,我突然学习成绩变的好了起来。感觉就好像转瞬之间我来到了年级前30,当时年级大概三百来号人,我突然就异军突起。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好学生,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我当时还是一脸懵,直到自己成绩一直稳定在30以内,才渐渐接受了这件事。成绩的改变对我的生活来说没有什么影响,要说唯一的改变就是满足了我在同龄人之中的虚荣心。还有突如其来的政治课代表。当时课代表都是让好学生去干的,我最害怕的就是跟老师打交道,但是下学期的竞选还是被老师点名了,我感觉那真是一段痛苦的往事。尽管如此,我在学习上也确实没有多去努力,或许这真的就是每个人天赋不一样吧。
迷迷糊糊的我就第一批走了市里的重点高中。当时我还是第一次跟老师一起吃饭,和同学一起送老师水果。那些课本上,作文里的事,真切发生的那一刻,我还是觉得这一切不真实。就像一个人兢兢业业干一件事,突然上头领导带你去出差见个客户。就感觉一切像是小说剧情一样。市重点高中里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老师都有,我在这里交到了陪伴我三年的两个损友,也重新打开了我的想象之旅。
高中的学习生活很枯燥,特别是重点班级的学习尤为枯燥。我是一个随心所欲的人,哪怕是学习也不甚上心,所以很快就变成老师重点关注对象,作业完不成,上课看课外书,课下嬉戏打闹,最过分的是有一次上课下五子棋被老师发现了,如果是普通班级,也就两句话就过去了,可这是重点班级,罚站了一上午。当大家都在努力奋斗学习的时候,我喜欢上了看课外书。那个时候我看完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了一些心理学的入门书籍,订了意林的全年杂志,买了好多读者青年文摘这些。从这里面我接触了好多外面的世界,那时的我还是看不出来这是社会编织给学生的一个美好的童话。但是有一本书我是读懂了一点的,那就是平凡的世界,当我读到田晓霞的死的时候,我当时哭了一整天,那时我还不明白这是意难平,只感觉老天不应该这么对一个好人。直到我现在步入社会才发现,其实她只是一份美好的遐想罢了。终归是不可能的,哪怕没有那次洪水,依旧会有下一次阻挠,打破他俩的爱恋。现在这个就叫做门当户对。这本书对我的打击挺大的,但是哥哥孙少安的生活还是激励了我,努力就会有收获。可惜的是我自制力一向很差,玩心太重,最后还是勉强上了一个一般大学。
这就是我的学习经历,现在想来其实从一开始我就错了。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可是我却觉得有一件事老师和学校都没教会我们,这还是我步入社会不断思考出来的结果。接下来的大家可以当个乐子,看看就好,别放在心上。
那就是学习的目的,我从小就被父母教育学习才能有出路,到了小学老师告诉我你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父母,初中老师说你学习是为了自己学的,高中老师说你们上个好大学才有好的出路,才能好好回报社会。但是现在在我来看都不准确,我认为学习是一个探索求知的过程,就像我第一次学英语,对那个充满英语的世界产生了好奇一样,学习就是不断充实自己满足自己探索的欲望的过程。这本应是一个愉快充满成就感的事,却在实行过程中充满了痛苦。现在我才认识到我们当时学习的东西都是最实用的完善自身思维的工具,语文告诉我每次思考都是有意义的,它是文化的结晶,每一次思考每一个诗词故事或许需要我们一生来体会,比如这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当时年幼根本体会不到。数学更是最有用的工具,严密的逻辑推理,反复论证,平面几何问题和坐标公式的转换,或许只有进了社会才能明白逻辑和论证推导的重要性。不被虚假信息欺骗,就要我们反复推敲,现在很多人其实说话都没有逻辑的,这也是我之后才明白的。还有理科的物理化,这些全都是我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物理法则,当时却是把它们看成洪水猛兽,苦不堪言,现在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些基础的入门的东西上的,可惜那个时候没有老师来跟我说这些。文科的政史地,这些则是加强我们的辩证推理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还有吸收古人的思想结晶,进行传承。当时年幼的自己只是被那枯燥的学习和年级考试折磨的将近崩溃,却没有人来跟我说学这些东西的意义。好工作,为了父母,为了自己,好的出路。这些都不是学习的本质,在我看来学习就是不断满足自己对于世界的好奇心,不断的去探索星辰大海的过程。对于那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来说,这明明是这么美好的一件事,却被无情的抹杀了。需要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需要你一遍又一遍的刷题,需要你听妈妈的话,父母对你好,都是过来人,这些话一直都在我的耳边环绕。我渐渐地就不去考虑那些星辰大海了,放下了对于天空和海洋的执念,只去想眼前的吃好穿好过好。或许我还是那个我,那个少年却倒在了十八岁那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