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一本叫《中国人的德行》的书,是由美国作家阿瑟·史密斯于19世纪80年代完成的。这本书从中国人“死要面子”、“浪费时间”、“神经麻木”、“争强好胜”、“孝顺”等关键点出发,洋洋洒洒写了16万字。
有人认为,作者努力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性格完全是白费力气,他压根没有资格去写这样一本书,而那些讨论中国人性格的观点是具有误导性且有失公允的;
有人认为,书中的有些观点着实点醒了中国人,有些东西确实难以销声匿迹,想要改变这些在他人看来不好的东西,则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要强调的一点,该书完成于19世纪80年代。那时的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刚刚签署完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紧接着,又面临着各国列强的持续打压。“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一轮又一轮看似要拯救国民的思潮,却只是昙花一现。
所以在那时,哪里还能谈得上“德行”,能活着就已经是一件“祖宗积德”的事了。
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的出世或许只是阿瑟·史密斯对中国的好奇,他好奇一个泱泱五千年的大国为何一夜之间竟如此不堪一击?好奇这个大国的国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灵?
刚刚读这本书,我有点不解,甚至有点气愤,毕竟这只是对19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德行的概述,用来形容当代中国人,这并不合理。可认真读下去,才渐渐领会到,一个民族的特点一定是历史的累积与延续形成的,而时代的变迁,会导致一些东西渐渐弱化,但也会导致一些东西越来越强大。
写了这么多,这好像与今天要说的话题并不相符,但这个话题“假装很努力”,何尝不是很多人目前所处的状态,这种状态何尝又不是《中国人的德行》这本书中一些观点的延续与传承。所以,这也算是中国人德行的一种吧?
然而,也许,我们仍然在这种德行的指引下越战越勇。
之前特火的一本书就叫《你只是假装很努力》,书中提到:
“我们都曾经尝试着努力,挣扎,希望改变现状。我们都曾在深夜苦读,打鸡血似的加班到凌晨,发了疯地追求一段爱情,为了理想的工作四处奔走于这个城市……我们如此相似,我们都懂得喜欢更努力的自己,却没有坚持到最后。”
是的,也许我们没有办法坚持到最后,因为有太多现实早已蒙蔽了初衷,唯一能做的就是假装努力、苟且偷生。这3个故事就发生在朋友的身边。
1
小A在国内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有一次找我聊天抱怨她们公司的加班制度。
他所在的团队是刚刚成立不久的,产品被列入了公司的创业项目,领导要求全员必须要加班,以彰显这个团队积极向上的氛围,而且加班到21:00,是可以拿加班工资的。“这么好,有啥不满的?”我回复到。
聊了许久,才知道,他所在的团队虽然是公司的创业项目,但有些工作一定是可以在8小时之内完成的,“加班工资”既然可以在21:00之后拿到,那为什么不待到21:00之后再走?又为什么不把工作节奏放慢,假装自己在加班?
2
小B所在的公司是出了名的加班,几个月下来,人也憔悴了不少,好在自己所做的工作是自己擅长且十分喜欢的,即使再累,也总会坦然接受。
然而让他不解的是,公司喜欢在周五晚上21:00左右开总结会,每到周五,同事们做完手头工作之后,变开始等待21:00的到来。很多次因为领导有事,时间再拖半小时。
这期间,也就不得不假装很努力了,因为领导都那么忙。
会终于结束了,有时候,小B会在那一刻发条朋友圈,“下班了,真好。”
3
小C总喜欢把自己公司的广告发到朋友圈,并备注“请帮忙转发”的字样,时间久了,很想把他的朋友圈屏蔽掉,有一天与他聊天无意间聊起这件事才知他总是这么做的原因。
原来,公司把朋友圈的转发也做为员工的考核指标,每条广告被转发5次即可完成。
“那没有人愿意转发,你会怎么办呢?”我问到。
小C算是聪明,他自己又注册了2个小号,定期修改名称,考核指标也就这样完成了。
这样做,着实假装很努力。
假装很努力,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结果就是:累,然并卵!
就像上边3个故事一样,人在江湖,有时候我们可能无法摆脱“假装”,但任何时候,做自己应该做的岂不更好?好的德行不需要“假装”,我们更期待可以高效完成要做的事情。有时候,“策略”比“死磕”来得更快,“真诚”比“伪装”更显德行。
努力不是通关的进度条,而是下一环节的入场券。在人生的游戏中,有目标地前行,有选择地坚持,有效率地打拼,才能多一分成功的可能。
就像于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里写过的那样: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的每一件事情,能清楚的区分其中随机性所占的比例,并在正确的方向上做出努力,在我看来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此刻,也就明白阿瑟·史密斯《中国人的德行》中对“死要面子”、“浪费时间”、“不敢得罪人”、“模式标准”、“忍耐”之类的阐述了。也许这都是对“假装很努力”最好的解释。
如今,不是19世纪80年代,有些德行是时候改改了。
90后北漂一枚
我不是文艺青年,我只是情感的表达者
讲出你我心中的故事,做彼此的人生知己
雨言,一起说说故事,聊聊情怀
公号:YuyanStory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