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才是一生最重要的事
小伙伴们最近怎么样啦?还有仅仅四十几天的时间高考中考,复习的怎么样啦?压力大不大?
其实在复习的后期,最难的事情就是心态调节,我见过很多人,在关键时期因为心理问题休学耽误复习/考试时间,导致复读……所以后期心态的调节其实才是比多做题更重要的事情,那我们到底如何调节心态呢?
今天阿侠一反干货分享的常态,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遇到的心里问题一定不一样,解决的方法也大相径庭,所以今天我只说一个底层逻辑,因为只需清楚了它,就可以帮你解决85%的心理问题!记住一句话:“多即是少,少即是多。”
就从我自己的故事说起吧,从寒假到现在忙活了近三个月,我主持的项目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冲入决赛,上周六终于打完互联网+校赛的决赛,我们知道,这场比赛如果进不了省赛,也就意味着三个月的成果的结束,然而我们对自己的水平也很有13数,以为整个项目也基本接近尾声…
比赛结束,我们灰溜溜地回到会议室,听指导老师说自己的陈年往事:自己去参加一个“卓越人才”的评选活动,自己明明是参评人员里最年轻的人,最后居然得了第一名拿了特等奖,觉得甚是惊喜,同时也倍感幸运!
但是接下来他说的话,让我大跌眼镜——他说奖金虽然有20万,但他从不觉得自己是为了这些奖金去做这些事情,而是自己一直都以自我成长为终身目标,这些奖项只是自我成长的附属品,时机到了奖项自然而然就来了罢……
紧接着他把话题转移到我们身上:“答辩完了感觉怎么样呀?有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我们支支吾吾、非常尴尬地保持微笑说:“这可能就是我们的正常水平了哈哈哈哈哈哈…”
指导老师则马上回应道:“那就好!只要是发挥出正常水平就满意了!我们从来不去追求超常,因为那是概率极小的事!只需在平时练习好,比赛的时候发挥出正常水平就很棒了!”
他又补充到:“就像我刚刚说的,我一直觉得竞/赛得奖是自我成长的附属品。”只要水平到了,奖项自然而然就会朝你而来。
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但真的,我听了之后感觉特别振奋人心,是啊,始终要记住,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去争那表面上的浮华浅层次的东西,心里不仅特别浮躁,进步也会很慢很慢,因为你根本就不是为了自我成长!
所以我又联想起了自己的高考,当初的自己每天5:55准时起床,早饭雷打不动一定会在路上吃完,中午下课铃一打大家都是冲出教室抢饭,而我是冲出教室去安静的走廊刷数学题,周末基本住在食堂里,安静地自习……当时最喜欢的事就是做题放松去走廊看天,晚自习课间去看夜里的闪闪发光的城市远景……我想——未来的我,也会有一盏灯在大城市为我闪耀!
持续地努力/拼命的背后是——我想考一个好大学!
但是啊,命运就是这么折磨人,最后我还是没能如愿追求到自己拼命的东西,看到分数、填志愿的我只剩沮丧,我在想——曾经的那些努力真的就这么化为泡影了吗?
没有!我的努力没有化为泡影——直到在大学的第二个学期,我才隐隐约约体会到,我真的好感谢曾经那个拼命的自己:
在大学我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可以自己分配,我高中养成的习惯也渐渐体现出了他的优势——
我还是会早起,我还是会每天晚上坚持跑步、运动,我还是会间断性地给自己“灌鸡汤”,保持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甚至我还收获了好多大学之后才养成的习惯——我学会了写成功反思日记,我养成了每天阅读一个小时的习惯,我坚持每天码字写随笔……
虽然这些东西好像对我比赛、奖学金好像没有体现出它的作用,但我就是会坚持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让我的生活规律且有节奏,让我自如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因为这些东西的坚持让我心里更有底,更能自信地面对每一天的challenge!
所以说了这么多,就一句话,永远不要为了去考个好大学、去为了超越谁、去为了得到谁的奖励、赞赏去努力!而是去思考——从这次考试/比赛中我能学到什么、我能得到什么样的反思、我能如何将这些东西在之后的生活中利用起来,进而来优化我的学习/生活?
我敢保证,如果换成这种角度去思考问题,你一定会发现新大陆!
而我,也将一生坚持践行这种思维方式,与你共进步!
最后,给大家分享个好消息,就在昨天,大一的我,作为主持人,接到消息——互联网+大赛校赛的金奖!在众多大二大三的项目里,我们得到了最高荣誉,这是我和我队友都完全没想到的事情!我们没求得奖,只想着来“见见世面”,居然有幸得奖,我想,这也是自我成长思维的最好见证!
期待之后的进省赛,期待之后的收获更多的进步!我们一起加油!顶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