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Kindle上阅读的此书,所以把好句子和一些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不能算读书笔记,只算作摘要,供参考~
一、时间
用平衡观点看待过去 、现在和未来 ,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 ,并联结起过去和未来 。
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用未来视角工作 ,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
使用 “时间之尺 ” ,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 ,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 。
让 “远期未来 ”更加具体 ,为 “近期未来 ”增加挑战 。
把握好做事的节奏 ,区分 “求快 ”的事件和 “求慢 ”的事件 。
提升时间使用的 “深度 ” ,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 ,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
二、选择
1、更高的标准 ,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决策心理学认为 ,人在面临选择时 ,通常会采用 “满意原则 ” ,而不是 “最优原则 ” 。所谓满意原则 ,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 ,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 ,就会采纳这个选项 ,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 ,而并不是对比所有待选项 ,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 。因此 ,一个人会不会做出一个尽量好的选择 ,跟他所采纳的标准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内心的标准比较低 ,那么很快就会找到一个满足标准的选项 ,而这个选项很可能在所有选项中并不优越 ;如果内心的标准比较高 ,那么就会多比较一些选项 ,最后选中的那个选项就会更好 。
这不就是价值观吗?所谓的选择,是价值观确定之后的自然选择。
总结: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 ,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 ,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
2、在现有格局上 ,向上走一步。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 ,所谓 “选择 ” ,就是 “审分寸 ” 。而 “分寸 ”就是 “本末轻重 ” 。朱先生曾检讨自己年轻时 ,由于没能权衡好轻重 ,以至于花了很多功夫读了一些不值得读的书 ,写了一些不值得写的文章 ,也做了一些不值得尝试的事 ,感到懊悔不已 。他说 ,要能权衡好本末轻重 ,就得有 “价值意识 ” ,也就是要搞清楚 “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 、追求什么 ” 。一个人为自己的内心树立什么样的最高目标 、设定什么样的价值尺度 ,反映了他的 “格局 ” 。
吴伯凡、吴军的格局:
* 这个人有格局,这是从他的素质从他的能力讲的,其实这个能力和素质最后会表现为一个结果,就是你掌握的局都成为你的。 “相由心生”,外在的空间有多大,取决于你内在的空间有多大。内在的空间就是你内心的格局有多大。你内心的格局是小的,你外在的格局,也就是最终竞争的那个格局,不可能是大的。
* 有格局的人:
1)看到明局,也看得到暗局;
2)看不见的东西,要比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遇到不确定性、不可能性,应该使用If-Then模型
3)既考虑存量,也要考虑增量。因为不确定性、不可能性占据心智带宽,他的思维力和行动力就会明显地变弱,他要牢牢地抓住确定的东西,他要牢牢地抓住存量,而无暇考虑增量;
4)对风险的强烈意识,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道无比厚的透明玻璃墙,他能看到一个很大的空间,但是他完全走不出去。
*“局”,其实就是多因素决定下的复杂系统。明局是复杂系统的表面现象,包括决定系统的明线逻辑。暗局是复杂系统的实质所在,包括决定系统的内在规律。明局是存量,暗局是增量;明局是看得见的明月沟渠,暗局是看不见的流水落花。有格局者,除却胸怀和大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一定强过普通人。
* 看不见的东西,要比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只有对看不见的东西有敏感的人,才是真正有格局的人。如果一个人,他的目光所及都是看得见的东西,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小格局的人,就是一个小气的人,或者说是一个成不了大器的人。
*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格局有多大。我在前面信中介绍的成功人士,无一不是格局很大的人。要想格局大,就要广泛地吸收知识和经验,而不是把自己局限在那一点点小领域中。在《硅谷来信》中,看似我在天南地北地讲各种话题,其实这些话题都是精心挑选的,对于拓展思维的宽度都是必不可少的。
总结:如果说在零度格局下 ,盲众看到的是幻象和噪声 ;一度格局下 ,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 ,那么理念人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深处的真和美 ,而至善之人看到的是自我与世界 、自我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带 。正如伟大的史怀哲所说 : “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 。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 ,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 ”这就是格局 。
3、过去的经历 、习惯和思维惯性 ,常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 “隐含假设 ” ,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 “可能选项 ” 。
四种模式:赛道模式-目标悬置;低关联假设-能力的正迁移,乐高组合,形成超链接;僵固型心智 fixed mindset-成长型心智growthmidset;
第三选择
4、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校正选择 ,做出建设性的改变
* 不要因为预设规则 ,而放弃个人追求
在东方文化下 , “身份 ”更多是作为社会和外部的期望加之于个人身上的 ,而不是个人自由探索的结果 。于是它就成了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框框 ,限定 、阻碍了我们的思考 。我们可能更多地会想 “我们应该做什么 ” ,而不是 “我们想要做什么 ” ;更多地会想 “我们只能做什么 ” ,而不是 “我们擅长做什么 ” ;更多地会想 “我现在是谁 ,已经是谁 ” ,而不是 “我未来是谁 ,我还能是谁 ” … …于是虽然我们在做选择 ,但又好像我们只是在做一些注定要做的事罢了 。
* 重新选择 ,并不用全部推倒重来
“自我 ”并不是凝固的 ,它虽然有稳定的成分 ,但也可以不断地拓展 ,在未来发展出很多新的特性 , “现在的我 ”不过是无数个 “可能的我 ”中的一个样本 。所以我们大可以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有时候我们会选错 ,甚至为这个错误付出太多 ,但是没有关系 ,我们仍然可以重新作出选择 ,因为这才是人生的常态 。并且 ,重新作出选择并不一定意味着全部推倒重来 ,曾经的想法 、选择 、努力一定会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我们没有必要去抹杀这种印记 ,而是应该在过去 、现在和未来之间建立某种关联 ,不是把 “过去的我 ”全部抛开 ,而是让它在修剪之后重新生发出新枝 。
总结:人生就是持续反复的构造 ,它既是不断延续的 ,也是不断变化着的 ,就像一个故事 ,有冲突 、有转折 、有高潮 ,也有预埋在暗处的种种伏笔 ,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发挥奇效 。所以 ,当我们再次面对一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 ,不妨先试着为自己设计一个有关 “人生 ”的故事 ,你必须得弄明白在这个故事里你是如何成长 、变化和坚持的 ,然后你才可以做出一个尽可能好的面向未来的选择 。
三、行动
1、“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我想到的就是完成胜过完美。天天用英语也是一样,先每天坚持做,能学多少就学多少,重要的是积累,等有了一定的词汇量、词组、语法的积累,再去追求质量。
2、三行而后思: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智慧
反思一定要及时 。 “及时 ”的意思是 ,在做完一件事之后几分钟内就开始反思 ,因为这个时候你的记忆中保存了大量事件相关的细节 ,你记忆中的遗忘和扭曲是最少的 ,于是你的反思就会忠实于事情的原貌 。而这种反思并不需要什么 “正式 ”的程序 ,低下头想一想就可以了 ,哪怕这个过程只有半分钟 ,也比你不反思要好很多 。当然最好是能把反思的主要结论写在纸上 ,以便查阅 。
梳理 “反应链 ”。阅读一本书时 ,我们能看出这本书的脉络是什么样的 ,那么反思一件现实发生的事情时 ,我们也应看到这件事它是如何开始 、如何发展 、如何转折 、如何结束的 ,它背后的动因 、阻力以及关键节点是什么 ,这些相关的因素又是如何串联起一条完整的 “反应链 ”的 。梳理 “反应链 ”有助于我们理解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运行机制 ,在今后的同类事件中 ,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掌控事情发展的进程 。
关注意外现象
四、学习
1、找到一切学习的向导好的学习者 ,首先要向自己提问
* 主动建构知识
更合理的学习模式应该是 “建构式 ”的 ,即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来 ,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而来 ,学习者必须充分地调用他们的已有知识 ,在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 、在丰富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探索 ,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糅合在一起 ,在头脑中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 。
* 打开新旧知识之间的通道
一个好的长时程问题 ,让我们成为 “建构者 ” ,因为我们不仅在学习知识 ,还在 “建构答案 ” ,在努力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筛选 、评判和整合新旧知识 ,并把它们融汇成一个自洽的整体 ;一个好的问题 ,让我们成为 “探索者 ” ,主动地去探求未知的领域 ,拓宽 “未知的未知 ”的边界 ,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对现成的 、边界明晰的知识的掌握 ;一个好的问题 ,让我们成为一个 “猎手 ” ,知识是我们主动去侦察 、寻觅 、狩猎的猎物 ,而不是我们战战兢兢供奉着的或者亦步亦趋跟随着的对象 。在问题引导下的学习最大的特点是 ,它所希求的知识是没有边界的 ,为了找到问题的解 ,我们可能会寻访任何可能的线索 ,查阅任何有益的资料 ,而不受既定的观点的束缚 。
2、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通过解码 ,深入事物的深层。
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系统。对信息材料的解码 ,需要用新知识来解构旧知识 ,是新旧知识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因而也会带来既有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 。于是我们内在的知识结构就不断动态地演变着 。
我欠缺的地方:不只要去比较相似 ,还要去比较不同。
我想先给大家传递一个基本的学习理念 ,那就是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 ,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 ,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因为人的长时记忆存储并非像硬盘一样可以直接拷贝粘贴 ,不是说我们记住了多少知识 ,当我们提取时 ,就会原封不动地把它们提取出来 。认知心理学已有大量研究表明 ,记忆提取的操作其实起到了 “记忆修改器 ” ( m e m o r y m o d i f i e r )的作用 ,一个曾经被调用过的知识 ,和从未调用过的知识相比 ,在今后更有可能被再次调用 。
五、思考
1、大脑需要 “断舍离 ”简化 ,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 、整合 、精简完成后 ,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 ,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 。简化思维意味着我们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 ,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 ,更要简化我们一直思考着的信息 。
对于外界信息的处理是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写文章要言简意赅
2、迎接 “灵光乍现 ”的时刻让潜意识为你工作
遇到此类 “卡壳 ”情形 ,我会把这个问题暂时放下 ,去看些与之无关的书 ,或者干脆出去走走 、放松一下 ,然后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 ,灵感突现 ,豁然开朗 ,这其实是潜意识帮了大忙 。
总结:应该具备发散思维-参考0210 万维钢讲过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3、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状将思维转化为图像
突破工作记忆的限制--形象化;记下来,解放头脑
4、无限穷举 ,不断地扩展思维--清单管理
六、努力-本章无亮点,大部分内容都已了解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优秀 。
努力不是一味地用力 ,而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 ,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 。
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 ,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 。
把时间主要投放在一个领域里 ,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
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 ,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 ,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
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 “非标准动作 ” ,在挑战中获得才能的提升与飞跃 。
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