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
短架长335厘米、高273厘米,长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曾侯乙编钟成曲尺形(“L”形),钟架上悬挂有镈(bó)钟、钮钟和甬钟共65件,全都是双音钟。
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已发现的古代编钟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音律最全、音域最广的乐器,是我们认识西周乐悬制度最为重要的实物。
曾侯钟水平截面为椭圆形,在每个钟的正鼓位和侧鼓位可以分别敲出具有三度差别的两个音,即同一个钟可以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音(见本书第73页)。这就是过去一直不为人所知的“双音钟”。
曾侯钟可以演奏西方十二声乐律的乐曲,可以旋宫转调。在编钟钲(zhēng)部、正鼓位、侧鼓位以及钟架上还有近三千字铭文(或书写的文字),标明了音高、乐律以及同样的概念在曾国以外其他方国的对应名称。
曾侯钟无可辩驳地表明,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已经有了七声音阶,有绝对音高的概念,有旋宫转调的能力。
所有这些从世界音乐史、世界数学史、世界科技史、世界文明史的角度来看,都是最高级别的震撼。
后人对古代巴比伦文明开化的评价一直是“有音乐,有数学”。
如果用这种观点来看待公元前5世纪的曾侯乙墓文物,那么当时文化和科技水平之高根本是我们过去无从想象、也未曾想象到的。
曾侯乙墓的发掘导致人们不得不对公元前5世纪中国所达到的文明高度进行全新的评价与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