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七年级的家长,孩子踏入省会城市的大三甲初中时,高中的目标一直是大三甲的高中。
随着七年级第一学期分班考、月考、期中考成绩排名的公布,在起伏的成绩单下,家长和孩子仍信心满满,因为我们还有时间。在积攒失败教训的路上,进步的速度十分缓慢,但想进入高中大三甲的梦一直都在,直到看到HN省关于2021年的中考政策,三大甲不足2%的录取比例,50%的初中生此生无缘高中,15岁就要选择就业方向,进入职业技校,这让我倒吸了一口凉气。看着自家忙碌的七年级孩子,每天不足七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我要怎么给孩子说前程和目标呢?
小升初那会儿,家长被各种补习班、教育专家”谆谆教导“,初中三年是孩子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一定要拼尽全力进入名校初中,这样才能无限接近名校高中,所以名校的完中(初中+高中)成了焦点中的焦点,近乎鸡血般的拼到了初中大三甲,才知道这里升入大三甲高中的比例不过10%,相比全市平均数7%的升学率而言(分配生在大三甲录取比例里占到近六成),小升初付出的实在太多了。
小L是通过摇号进入本市大三甲的初中。小学时代妈妈近乎佛系的养儿理念,让他有大量的时间看课外书,发呆,搞事情。进入初中,课目一下子增加四门,尽管有自己喜欢的历史、地理和生物,但自己喜欢那点,要应付考试实在太无力了。大三门中语文基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表现还算平稳,英语七年级低起步,尚能招架得住,最难的是数学,课堂上讲的内容一到做题,就变着法儿的深入再深入,弄到最后出错率高高在上。妈妈再也无法佛系了,课内不行,课外补呀。学而思、平行线、大语文,除了闪闪发光的名机构,再找名师一对一,几轮下来,成绩不见动,孩儿却撑不住了,课堂上走神打盹,课下作业无法正常上交。看到中招政策,妈妈开始参加各种家长课堂,找问题寻方法,趁还有两年半的时间,连拉带推也要进大三甲高中。覆巢之下无完卵,快乐教育、应试教育下的素质教育,动作早已变形,在政策、大势面前,谁不是尘埃?谁又能独善其身,听从内心呢?家长和孩子的得失都无法计量。
Z同学是通过摇号获得外语中学推荐生(全市只有三百个名额),进入排名第一的外国语中学,为此家长着实兴奋骄傲一阵子。Z同学所在的小学是全市素质教育的试点区,小学作业少,课外活动多,学校考试从不公布名次与分数。Z同学进入外国语第一关的分班考,按名次和划片生分在一起(普通班),而且班主任以多年带班的经验,告诉他们Z同学所在区的选拔尖子生在成绩面前,连外国语所在区的划片区都不如。Z同学第一次尝了分数带来的阶层,重点班和普通班不仅老师、同学不同,就连教材和课时也有差别。面对中考,Z同学的目标反而更加清晰,他不用从“泰山“走”到“珠穆朗玛峰“,在第一梯队的学校里,全年级的排名就能说明问题了,他和他的父母正在为冲进年级前一百名努力。
G同学小学中等生,父母早早买了学区房,小升初轻松过关。进入初中分班和月考G同学第一次看清了自己的位置。因为这两次的考试课目只有大三门,排名相对还好,但期中加了生物和地理后,一下子拉了二十多分,排名后退了一百多,体验到了竞争与压力。父母虽然没给他挣来“富二代”,但看着孩子一天到晚写不完的作业,再对比了中考的政策,把期望降到了职专(父母内心预期,没有和孩子坦白),未来学门技术,可以养活自己即可。因此,G同学动作、节奏有序,学校有喜欢的活动,不计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弱课慢慢补,他说未来的光哪怕只是一个点点,那也是他的,从容自若,不惧一切。
中考是孩子第一次面对人生中残酷的分层,家长在国家的政策面前,也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竞争。从小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目标,拼才艺,拼成绩,到了中考这儿,在中考录取率6%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不怀疑这场”军备竞赛“的意义何在。可是,七年级就降低预期,让孩子放弃竞争吗?刘瑜说她是不战而降的妈妈,可她不战的战绩在我们这儿也是一座高峰。
人生处处是考场,竞争无处不在。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样几近失控的局面?着急使不上劲儿,那就静下心来,审时度时的放手,恰到好处的激励。面对青春期和中考,中学阶段父母和孩子都不可“不战而降”,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冲锋陷阵,肩并肩,心贴心,玩一场勇敢者的游戏,但求无悔,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