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讲述了一群高中生的学习和恋爱生活。中间有这样的一个片段:在一场考试过后,老师把成绩不好的学生全部安排在最后两排,并且挨个训斥了一番,还摔坏了“我想飞”的高翔的模型飞机。
看到这里时虽然对老师挖苦学生不认同,也没有生气。但老师最后的话,却一下让我不快起来,老师是这样说的
“你们这些坐后两排的,以后步入社会,那也可能是社会的底层渣子!”
这句话一下子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一篇文章<底层之痛>,文章讲在高考最后的四十天里,不同家庭孩子的不同状态。作者说当他家孩子在拼命苦读时,他北京年入百万的同窗却带着正读高三的女儿在云南游学,他深圳同学的儿子也是高三,却参加了校园歌手大赛。并且绕过高考,接到几家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作者说选择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你得明白你在社会的哪个层次。
最后作者说:让我们牢记,底层孩子的成长,试图舒适而体面,那仅仅是梦想而已。你如今拼得多么惨烈,未来才达到足够的辉煌。
想象自己的以及大多数人的收入,才明白自己原来一直在底层,所以我们的孩子只有拼命来读书,将来可以有份工作养得活自己。像林天骄妈妈说的那样: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
这个显贵,在林妈妈的眼里只是孩子将来有份好工作,骨子里并没有想着女儿可以成为高层里的贵人。
前段时间热播的《小别离》中朵朵和琴琴最后的结局就是一个很好的写照。朵朵最后出国读书,说明朵朵不算生活在底层。琴琴妈妈想尽办法也没有能够把女儿送出去,这说明他们家也是生活在底层。
高考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其实就是一场战争,一场脱离底层的战争。
今天腾讯新闻上又报道留守儿童的现实问题:农村住校生47.3%的孩子常有负面情绪困扰,63.8%的孩子有孤独感。最让人担心的是留守孩子不时发生的被伤害被性侵等等案件。这些孩子的父母绝对生活在底层,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以后脱离底层,抛下幼小的他们去挣钱。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会让孩子过早地坠落在心灵的底层里去。这种童年时期留下的孤独感,将会伴其一生,即使以后经济上宽裕进入高层,内心的不安全感却是难以愈合的。
所以在这场脱离底层的战斗中,留守儿童的父母从一开始就输了。因为他们是底层里的底层。想爬出这个阶层简直就是做梦。
不过今天我不想讲如何来脱离底层,因为我太知道,穷极一生我也跳不出这个底层,既然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当然就没有发言的权利了,今天只想代表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说:我在底层,但我不是渣子。
《小别离》中琴琴妈妈是医生,爸爸是出租车司机,他们勤勤恳恳工作,诚实待人,没有一丝的渣子气。
林天骄的父母也都是工薪阶层,也是在底层里。他们也是老老实实做人,没有偷盗抢劫的行为发生,怎么算都不是社会的渣子。
我也是生活在底层,兢兢业业工作,开开心心生活,心底一直都是阳光灿烂,没有做过任何伤风败俗的事情,绝对放不到人渣这个层面上去。
其实底层是构成这个社会最中坚的力量,没有底层人的努力,又何以拖得起高层的基石。没有底层的踏实付出,哪里有高层的安逸快乐。当然我并不是说高层是靠着底层活着,恰恰相反,高层人士给底层的人创造了许多的就业机会。底层与高层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
还是转回主题吧,在这个社会里,你是不是底层的渣子,和你在什么阶层完全没有必然的联系。
乞丐也可以帮扶弱小,贫穷的老妈妈可以给路人一碗热腾腾的米粥充饥,包子铺的老板可以给环卫工免费吃包子,捡拾垃圾的人也会拾金不昧。
当然高层的人在这一点上会做的更好。每次有灾难发生,他们中的一些人都会捐出很大一部分钱来支援,不仅如此,他们也会去做很多慈善的公益事业,这个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没有能力做到的。这个也是值得所有人尊敬和学习的。
那么还是回到人渣这个话题上吧,我批判那位老师的错误言论,也批判所有存在这种思想的人。我相信不管在那个阶层,都会有人渣,都会有败类来腐蚀这个社会的善良。这个和人的素质有关,和教养有关,与阶层无关。
对大多数人来讲,不管你在什么阶层,好好做事,好好生活,用自己的能力过好自己的日子,用自己的善良温暖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快乐感染身边的人,用自己的真诚换得他人的真诚,用自己的微笑给这世界一抹明媚的色彩。
努力活着,只为告诫自己:我在底层,但我不是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