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我几乎不曾写过文章
因为我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写。其实很多次还是有东西想要记录和分享的,但是一开始组织语言,发现无从下手,就又放弃了。
追根究底,问题还是出现在表达能力差上,因此想通过本篇文章梳理一下思路,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就是不会写文章?写文章到底需要哪些能力和技巧?
1.水到渠成
反复琢磨,写文章无非就是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无论思想激进或保守、情感热烈或温和,少了这些,文章便不知所云,回过头来自己都不想再读,词藻再华丽,也好比高昂的化妆品抹在了丑八怪的脸上,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几经思索便有了第一个心得:思想之于文章,恰似水和渠的关系,没有水不可能称为渠,水到了渠自然就有了。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思想或情感,无疑是写作的第一要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然而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并非明确的可执行的方法。有道无术终究还是妄谈,知道总的原则还要有具体的实施步骤。也许自己可以尝试以下行动:
广泛阅读,不能让所处环境限制自己的视野;
深入思考,学而不思则罔,不经深入思考难以发现洞见;
亲身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眼高手低往往也是最常掉进的坑。
笔者深知自己见识短浅,但是偶尔还是有一些想法想要分享的,也算是具备了这第一要素吧。有了想要表达的思想或情感,又该怎么把脑子里的这些东西说出来呢?怎么说别人才愿意听呢?甚至是期待你的讲述呢?
2.我有故事,而且有酒!
好的故事总能预先将读者带入氛围。写文章同样需要铺设场景。不但待会儿有故事,我还准备了酒,何愁没人愿意听你诉说呢?
此时,我有了第二个心得: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引导读者进入状态。毕竟想要有共鸣,必须先达成共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体验,自己公司的领导讲话,自己都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昨天刚开完季度会,会上几个领导发言,开篇就是各种抽象的名词、各种英文单词首字母缩写。不知道是我理解能力差还是对公司业务太不熟悉,还是他们就没想让我听懂,反正开会期间我是睡着了。
身为一个程序员,我还是更乐于接受“自顶向下的设计”,你先给我描绘一下总体的情况,再逐步牵引出具体的场景,某个场景会有哪些事发生,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即便上来就让我看底层代码,至少也加个注释吧,可恨的是不但不加注释,代码逻辑还非常乱。对应到领导讲话就是“……最后呢,……,然后……,其实吧……最后……,然后……”。
Fu*k,这好比在一个函数里看到n个return,你蒙不蒙*,到底想什么时候结束?似乎有些跑题了,不过你看我就找准了切入点,咱俩还是很有的聊的(或许我又自恋了)。
3.说到点子上
开篇之后,话匣子就打开了,各种灵感快速地涌现。然而问题又来了,平时都沉默寡言,词到用时方恨少,哑巴似的干着急表达不出来。想法就好比一根针,语言就是飞来飞去的苍蝇就是落不到针尖儿上。
因此我的第三个心得就是:话不在多,而要说到点子上。这似乎又是一句空话,怎么才能说到点子上呢?这是值得琢磨的问题。
我是得到app上吴军老师《谷歌方法论》专栏的忠实粉丝。吴军老师总能把抽象晦涩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你清晰明了。他的以下两个观念让我受益非浅:
格局要大,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人的行事风格,最终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循序渐进,不要妄想一口吃个胖子,每次做好一件事的笨方法或许就是最好的方法;
根据这两个观念,就如何把话说到点子上,也可以得到以下启发:第一,首先自己要清楚;第二,逐步建立共识。
格局体现在知识上就是一个人对这个知识的认知到底有多透彻,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还是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显然第二种人更能把事情说清楚,他知道切入点在哪。而第一种人只会说来说去把自己也绕进去。知其所以然就是建立事物间的联系、发现洞见的过程。如何发现洞见呢,请跳转至我的第一个心得(个人拙见)。
当某个知识不是所有人都懂得的时候,就要在平凡的事物中找相关的事物,借此再把要讲的东西讲清楚。比如,地球大小相比于太阳,就好比芝麻之于乒乓球,太阳的大小之于太阳系,好比乒乓球之于西瓜;
4.从0到1
用程序的思维总结写文章的流程,可是下面这样的:
第一步,导入依赖模块。你的认知就是写文章时无形中导入的模块;第二步,编写入口主函数。也就是在开始讲故事之前烘托好气氛;第三步,编写优质高效的代码块,并用合适的逻辑拼接起来。故事已经开始了,你可以采用顺序、倒叙或插叙,使用文言文、白话文或者其他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
至此,我也算完成了继大学毕业论文之后的第一篇文章,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