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迎合国外的某些论调,国内大量存在着贬低苏联肃反、特别斯大林肃反的言论。
研究斯大林肃反,首先应坚持中立客观的立场。出于利益冲突观点,资本主义舆论及反苏派一贯贬低苏联、贬低斯大林,所以很多东西都得参考着看、辩证地看。至于国内相关,很多都是道听途说,不足为信。
至于高呼斯大林各种有理的,为了避免偏听偏信,也不能全部相信。
其实斯大林的肃反,曾经在中国有过“映射”,那就是红军时期的“肃反”,可以拿来研究一二。1949年后的政治斗争也可以用来借鉴。
顺便了解一种“圈外吃瓜观点”:圈内事,无对错。
...
凡事看根本。苏式社会主义缺点很多,但的确比沙皇那套先进,人民在斯大林治下相对减少了压力,生活有所改善,社会发展相对较为健康。所以斯大林们的社会主义斗争,根本上无疑是正确的,争议的多是手段问题。
至于苏式社会主义比较西方资本主义,前者并不是没有优点,后者也有长处。具体比较有些复杂,回头再说。这块的斗争,或也可以用“圈外吃瓜观点”去看,或也...
具体一点,肃反无疑是一场政治治安运动。政治治安运动的目的就是,清除危及“政治安全”的一切“坏人”。
这里说的政治安全,一指苏联及苏维埃政权安全、或称“体制安全”,二指斯大林个人权力安全。以上包括有关人身安全。
其实不管苏联还是早期的“毛政权”,肃反的对象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地、富、反、坏、右”: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默认含有来自旧制度的一切“残渣余孽”,后来又明确加入了资产阶级分子。
之所以要肃反地主、富农和资本家(相关),是因为源自马克思主义的苏式社会主义确定的经济(基础)模式是公有制,本身就容不得私有制一分一毫。而地主资本家们,自然不会轻易交出财产配合,消极抵抗甚至积极反扑在所难免。
那么从社会主义体制的利益考虑,斯大林必须对那些不肯合作的地主资本家作出打击——换了别人也是一样,除非作出方向性的改变,不过那样可就不是苏式社会主义了。这块,斯大林的确多半是“为公”,指责他其实无甚意义,有意见不如去找苏家体制说。
至于反革命,毫无疑问是危害苏维埃政权的那批人。从本方政治利益的角度,这块同样“为公”,至于正义性前面已经说过。过度的暴力算是缺陷,但当时的革命环境就是如彼“你死我活”,沙皇心慈手软所以死全家,所以即使不是斯大林,只要坚持苏式社会主义,就不会太心软。
但利用国家机器对付个人的反对派,则的确是斯大林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污点——这样是从一般人性和公序良俗来看。
但祭起“圈外吃瓜观点”转念一想,高层政治圈里其实没什么好人(好人上不去),一群政客争权夺利的斗争,互相破坏杀害,难道有必要分出对错吗?个人看没必要。做老百姓的,就吃瓜看戏算了。
至于他“在红军和党内杀得人头滚滚”,同样是这个道理。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就是这么暴力,进了“圈子”的大家都心里有数,所以还是没必要分对错。
所谓坏分子,其实就是林林总总的罪犯,包括一些轻罪的流氓痞子和腐败不太多的,都给斯大林一股脑的收拾了,有很多给送去西伯利亚劳改,甚至枪毙。从法制的角度,其中会有些偏重的情节,但从整治社会治安的角度,“乱世出重典”的确有必要,事实证明效果很好——包括中国(毛时代)模仿的,同样效果很好,人民高举双手欢迎。
右派,常指那些较为温和的反对派,其中有些无非是不服控制、发表了些“不切实际、非社会主义”的言论——特别是有关“民主自由”的。个人认为,对这些人的迫害没什么“一边倒”的道理,也没有太大必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才是正常健康发展的社会,“独家大嘴巴”最后只能走向害人害己的路。
...
主要争议出在两方面:肃反的力度,和肃反的范围。
肃反力度,被外界批评太重——“动不动”就给枪毙或流放到西伯利亚——这块是外界某些论述,但个人找到了一些资料,怀疑这么说有些过分。
所谓肃反,大量的问题人员给调职、贬低或闲置,有的被迫干些粗活,多有口饭吃,算不上太严重。
记得有个叫费德洛夫的技术军官,沙皇的少将和沙皇关系较近,过来之后(其实算俘虏)留用了阵子,就给贬置了。据说存在些无端怀疑(破坏),最终不了了之。但针对他的具体贡献,还给他发高级奖章,给封教授。这样算很过分吗?
枪毙的肯定有,有几万人到几十万人不同的版本。几万人其实不多,几十万似乎多了些,但以意识形态划界,这个数字...只能说偏于暴力了,而且未必是事实。
何况严重到枪毙这种,有些不是没有根据的,有些是“重大嫌疑”。比如旧贵族出身,比如同外国人关系亲密,“旧军队、白匪”那边投过来,地主的关系等等。
像图哈切夫斯基,本身是旧贵族阵营出身,旧军队的军官,1918年才入党,又交游广阔包括外国人,还特别显眼、掌握军权,几乎所有“禁忌”他都占!所以斯大林要杀他——以现在的眼光是重了,但以当年的视角未必就不对,顶多是偏重。
想想看,如果图哈切夫斯基们在战场上突然叛变(混乱时代这个真的有可能),有可能会造成崩溃性的局面!
而且还是那句话:圈子里的斗争,没必要强行分对错。
公指斯大林的错误包括枪毙了一些证据不足的“嫌疑犯”,存在“滥杀无辜”的嫌疑,从法制、公序良俗来看的确是错了,越过了某个界限。但从尖锐的政治斗争看,他又有他自己的道理:宁可杀错不可放过——就算个人风格吧。
必然有无辜者,而且不会太少。分不清谁是贼,就到处怀疑,把嫌疑的都当贼,这是一种简单粗暴毫无疑问,细究起来说犯罪也不是没有道理。个人反对这种作风,特别在和平年代。
其实比枪毙更多得多的是流放,好歹留条命呢。
胡乱扩大清洗范围牵连无辜,是“肃反”的一个重大污点。但斯大林也来自旧社会,身上带着些匪气和“帝气”,难以理解,但可以了解。估计,他这种人认为天下人都不算什么吧。人,总是有局限性的。
把肃反扩大到社会上,针对所有反对派,打压民主打压异见打压不同文化,这个的确是太泛了,前面已经说过,对国家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有害。
肃反残酷无比,但讽刺的是,到底还是漏掉了一些人,比如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的那位,后来的一些大人物包括葬送苏联的,尾大不掉的克格勃有些人等等。
总的来说,个人认为在当时的局势下,为了维护苏式社会主义,斯大林式的“肃反”仍有一定的必要性,只是以现在的眼光,可以再细致些、再理智些、再宽和些。
如果非要论个对错,那么个人认为,斯大林式的肃反,61%是对的,39%是错的——总体对大于错。后来人如果借鉴,大可以多借鉴对的这部分,少借鉴错的这部分——关键是一个正常无私的心眼。
肃反,在现代仍有它的价值。
——————
水平有限疏漏难免欢迎正常交流补正
浪子背包客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