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的西方国家,仍至现在还是非常流行,尤其是在经济学领域很有市场。如果中国曾经产生过有关自由主义的思潮,首推魏晋时期,魏晋时期的个人主义非常盛行,那时呈现出来的人性觉醒,思想解放,文化繁荣,吻合了一个自由主义时代。即使如此,魏晋时期还不能算是自由主义的时代,仅是近似于自由主义。但在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上却是后代所不能及的。
中国思想史上最灿烂的年代莫过于春秋战国,以那次为史上第一次文化繁荣期,有学者认为魏晋时期的思想风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文艺复兴,查阅中国文化进化史,发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发展繁荣,几乎都与政治有着极密的联系。魏晋的文化现象也一样,东汉末年,朝廷渐弱,宦官横行,诸侯并起,这时代像极了春秋战国。有这样类似的一个历史背景,那他的政治结构也是处于一个破粹的状态,文化信仰也没统一,结果就是政治很难影响到他的文化。很难想象当时的儒学是怎样的发展情态。同时,当时的宦官对读书人的迫害,主要是针对儒家学者,让读书人远离、恐惧儒学。
直到群雄逐鹿的前魏时期,由于各方豪强的文化统治推崇不同,自然对底层的人才要求也不一样。我们以魏朝为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他的求贤令里对人才的要求是只要能帮他打天下的人都可进入他的阵营,无论品德高低。魏晋儒学者傅玄书评论魏朝(曹氏)主要人物的思想倾向:
魏武的贵刑名,魏文的慕通达,曹子建的尚玄虚。
曹操是崇尚刑名之学,用法家思想来统治国家,但实际上用的是法术,就是法家的思想和谋术。横向对比,蜀国的诸葛亮也是个法家,并且比曹操更有原则性,不同的是,在诸葛亮的身上体现的不只是法家,如他在三顾茅庐前是道家的隐士,却主张儒家的修身勤学。
曹丕是不喜欢用刑名之学来治国的,相比较他更喜欢道家的无为思想,在他颁发的诏书里有很多都是停止战争的,对文人墨客也更加包容,因此,曹操那一套在他那里就被否定了。
曹丕是个喜欢文学的人,在他的周围有一大批文人学士,几乎囊括了整个建安文学的才士,他热衷于文学远离政治,从这点气质上,有点像李后主。曹髦则更像一个读书人,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怀疑精神,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要追问,只可惜皇帝的位子坐不长。曹植则更倾向于道家的学说,并且比曹丕更加深入,如他写的《洛神赋》都是仙道之类的人物。
由于上层文化信仰的缺失,主要是儒家思想的统治缺乏基础,下层文人学士则自谋出路,道家首先是被追求的学说。一则道家学说冲破了独尊儒术的文化局面,弥补了儒家的缺位;二则道家尊重个体,顺应了当下文人的解放;到晋朝时期有很多的隐士,这很大程度上是受老庄思想的回归自然的影响。道家强调入世,这点跟儒家相反。儒家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人本中心哲学思想,与道家的“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无为思想相反,从正面打破了儒家思想的垄断地位。
每种学说都有它的优势和局限性,道家也不例外,它的粗放发展也有消极的作用。如我们教科书里的陶渊明,有篇大概关于陶渊明的高风亮节,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退隐南山的精神文章,与其说陶渊明在尘世的三十年里,最后不为五斗米折腰退隐山林,不如说是追随当下潮流思想的解放,在儒家看来是消极避世。这反映老庄哲学在意识上是,虽是积极地反抗现实,批判现实,但在行动上,却是消极地逃避现实。因此,在当时,他们的学说,只能解救一个人的精神,对于社会政治的改革,民生的救济,却没有用到好处。但道家对推动人的解放,自然主义的发展有着主要作用。
道家学说让读书人的精神上得到了获救,在物质上,生产力上并未带来提升,底层的民众生活水平也没有相应的提升。当然,我们并不希翼一种旧学说能带来新的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的匮乏还是那个时代的课题。
贫困让处在底层的农民,无法得到安全保证,加上战争,让农民在物质生活上的颓败之外,在精神生活上也变得萎靡,此时的宗教出现,却有着极大的市场,如张角的黄巾军起义,打着宗教的旗号,集起十几万人众。这个方法被后来洪秀全利用拜上帝教起义一样的道理。人在物质上得不到满足,人身得不到安全保证,只能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张角的黄巾军失败的几十年后,中国的宗教迎来了史上的大发展,也就是佛教的引入。佛教信来世,灵魂转世之说。道家学派是一种思想,一种学说,但在佛教的引入,道家也借鉴起佛教的信仰模式,兴起了道教,也成就了一些道家,如葛洪。甚至在一段时期,在道方术士的吹捧下,底层民众对佛教与道教都不分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宗教,都能给他们带来希望和精神解脱,何分道与佛。
中国是讲天人感应的,在朝廷礼乐败坏的情况下,人们对这一观念的绝望,催生了个人欲望的膨胀。为此,也产生了一些享乐主义,淫靡风气的盛行。尽管礼乐败坏,但魏晋时期依然是个重情重义的时代,这主要体现在文人上。
以上的种种原因是形成魏晋思想文化独特的诸多背景原因,个人主义、自然主义的发展,也同时唤醒了人性的觉醒、解放与自由。最为大家熟悉的竹林七贤,他们生活是最为雅量、洒脱的人物代表,最能藐视权威与各种思想伦理道德。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七贤之一刘伶,由于天气太热,他有天在家里把衣服脱得光光的,一丝不挂,朋友没敲门就闯进来了。他的朋友说,你这个人没害羞之心的,你怎么脱成这样的?刘伶说我这个人是“以天地为屋宇,以屋室为裈衣”。我是把房子看做衣裤一样,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就钻到我的裤裆里来啊?这虽然是个笑话,但是看出一个人的精神自由。嵇康为七贤之首,他得罪了当朝皇帝,处死前,三千学子台下跪拜,如此学术威望,没人可及,可他面对死亡,依然是从容坦荡,一曲《广陵散》唱响千古,有点苏格拉底临死还告知学生我邻家之鸡的洒脱,他们对死亡看得如此透彻。
或许是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释放了一批魏晋风流人物,他们放浪形骸、超然独立,铮铮铁骨、悲歌当泣,一个个丰满的人物,远望的我们,繁华去时,也可从他们的追求上获得些许慰籍。
参考资料:
1,黎虎著,《魏晋南北朝史论》,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2,王晓毅著,《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