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六代机已经在天上飞,而美国却在忙着改维基百科上关于六代机的定义。很多人会好奇,美国曾经是全球军事技术的绝对领跑者,尤其在战斗机领域,一直走在前列,为什么反而在六代机的研发上 一直难产呢?尤其是当中国的沈飞和成飞这两大军工巨头,一南一北,几乎是同时亮出了两款六代机以后。更多的人就忍不住想问:怎么回事?美国怎么突然在六代机上落后了呢?
先说六代机的定义,最初大家对它的理解还算比较统一。简单来说,六代机应该是一种比五代机更快、更隐形、感知能力更强、甚至配备无人机协同作战能力的新一代战斗机,但是美国非说B-21隐身轰炸机也算六代机,可是个军迷就应该知道,轰炸机和战斗机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国人这么说明摆着就是掩耳盗铃。
其实美国在六代机的研发上并不是没有尝试,实际上,他们是最早启动研发的国家。早在2007年,美国就拉开了六代机的序幕,那时候的中国还在忙着解决五代机的问题呢——歼-10A还在用从俄罗斯进口的发动机。可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美国的六代机为什么一直“难产”呢?
首先,我觉得很可能和当时的技术条件有关系。2007年那会儿,人工智能、卫星通信、无人驾驶这些技术远没有今天这么成熟。美国一边研发六代机,一边还得不断调整设计,投入很大,周期也拉得特别长。就像你买了台高端电脑,结果发现软件和硬件还没完全兼容,搞得你只能不停地升级,花了不少钱,最终也没发挥出理想的效果。
另外,美国的军工体系本身就有点问题。你可能听说过,美国的军工产业链非常复杂,涉及大量公司,而这些公司需要源源不断的军费支持。如果项目拖得时间一长,成本就会飙升,效率也会打折扣。这一点在六代机的研发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美国军工企业为了保证利润,不得不反复修改设计、延长研发周期,最后搞得进度慢,成本高。
而中国的六代机崛起显然是有备而来的。其实,中国的军工项目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过一段“艰难期”。那个时候,国家优先发展经济,很多军工项目被迫暂停,军费也有限。中国军队当时的口号是“克制”,简而言之,经济基础不够强大,没法过度投入到军工领域。
可到了9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军工领域,很多项目也开始重新上马。比如歼-20、歼-31、航母、中华神盾舰等一系列项目,虽然当时的技术还不够先进,但这些项目为中国军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等到2012年歼-20服役后,中国的六代机研发也开始加速了。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中国起步晚,结果却跟美国几乎没落下多少?这就得提到中国的另一个关键优势——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其实很好理解。就像你去买手机,别人早早买了第一代智能机,结果功能还不完善,体验也不怎么样。而你呢?等到第二代、第三代技术成熟了再买,不仅省了钱,还避免了很多麻烦。中国的六代机研发正是赶上了这样一波技术红利。你看,美国是2007年开始研发的,那时候AI技术、卫星通信、无人驾驶等领域都还在探索阶段,美国只能边做边调整,走了不少弯路。而中国等到这些技术成熟时才全力投入,这样一来,不仅省去很多试错的时间,研发成本也比美国低得多。
其实,除了技术红利,中国军工体系的结构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的军工是国家主导的,不像美国那样依赖资本。你可能觉得这没什么,但其实这很重要。美国的军工企业需要利润才能维持运转,而中国的军工专家更多的是凭借荣誉感和责任感在推动项目。换句话说,他们不需要为了利润去拖延项目进度或者反复修改设计,这就让研发效率大大提高了。
总结来说,美国在六代机的研发上,虽然起步早,但因为技术不成熟、军工体系问题以及成本过高,进展缓慢。而中国则通过厚积薄发和快速迭代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军迷心中的“小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