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喜欢看电影,机缘巧合下在高中接触了传媒,恶补了许多部电影。虽然最后遗憾的放弃了传媒这条路,但我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在电影中学到了许多,也发现了这种生活中的“生活”!
我喜欢电影带给我的那种感觉,每看一部电影,就好像经历了一种新的人生。令人唏嘘又无可奈何的《可可西里》;人性发生多次转变的《无人区》;充满着黑色幽默又有些荒诞的《让子弹飞》;“我命由我不由天”那令人热血沸腾的国漫之光《哪吒之魔童降世》;还有好莱坞漫威等系列带给我的视觉盛宴,都让我受益匪浅。
初上大学,或许是因为太忙,太久没有那种催人泪下或满怀激情的感觉,突然产生了一种想看《八佰》的冲动,于是,在昨天晚上,我熬夜看完了《八佰》,随着剧情发展,我的情绪也随之跌宕起伏,时而激动,时而惋惜,时而泪目,百感交集。
《八佰》的真实故事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开始的淞沪会战中。其时,上海濒临沦陷,蒋介石为了能在即将开始的布鲁塞尔会议中博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并拖延日军进攻脚步,当即下令第八十八师率部坚守,但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只留下了524团一营留守在最后防线——四行仓库,最高长官为524团团副谢晋元,一营是个加强营,但在多次战斗中损兵折将,先后五次补充兵员,撤到四行仓库时,兵力只剩四百人出头,为了壮大声势,于是对外宣称八百人,史称“八百壮士”。
四行仓库濒临苏州河,在苏州河的北岸,而南岸则是租界,一边是歌舞升平的天堂,一边是战火纷飞的地狱,“八百壮士”顽强的抵御着日军的侵略,忍受着炮火的侵扰,而南岸麻木的中国民众和有恃无恐的洋人们则隔岸观火。
影片中日军开动装甲车准备强攻四行仓库,一个士兵抱着一捆手榴弹从楼上跳下,装甲车应声被炸毁,而后日本兵顶着厚厚的铁板冲到楼下准备进行爆破,打开突破口,但一个接一个守卫国军抱着手榴弹从楼上跳下,与日军同归于尽,“八百壮士”在日军猛烈的进攻下坚守了四天,更有十五岁的女童子军杨惠敏冒死涉水渡河送旗,中国学生从水道入四行仓库参军抗日,尽显中华儿郎英勇无畏,悍不畏死的斗争精神。
正是那种英勇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名为八百,实则四百的五二四团一营将士才能在巨大的压力下抵御四天之久,他们为了保护中国大地不被外敌侵略而努力着;为了身后四万万同胞免受荼毒而努力着;为了保护中华民族得以传承延续而努力着。
当然,电影,只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剧中王千源、欧豪、姜武和张译饰演的逃兵也是为了达到艺术效果而虚构的人物,而真实历史中,“八百壮士”无一人是逃兵,正如剧中谢晋元所说:“这里,将会是我们的坟墓。”
影片最后因为蒋介石的命令和当时的形势所迫他们不得不放弃抵抗,撤入租界,而在过桥进入租界的过程中,日军加以阻拦,五二四团一营官兵损失惨重,谢晋元也负伤,至此,影片告终。
真实的历史上,幸存的守卫军们撤到租界后的结局同样令人痛心。蒋介石经过与租界和日方的沟通后,租界方面同意守卫的国军撤入租界,而日方也同意不加阻拦,但当日军看到守卫的国军不足四百人时,他们为他们的无能而感到耻辱,因而向英国人施压,在守卫军进入租界后被缴械,软禁了四年,最后谢晋元被人暗杀,五二四团一营幸存官兵们也被分散到各地充当劳力,能活到新中国成立的屈指可数。
尽管《八佰》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不是那么的符合事实,但它仍不失为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更何况电影本就是如此,跟历史完全一样就成了纪录片,失去了电影艺术的灵魂。
我喜欢的正是电影带给我的那种感觉,沉醉,迷离,恍然大悟,百感交集!也更希望国产电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向革命先烈致敬!愿英魂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