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因为某些事情,而让自己变得暴躁起来,生气会让人做出错误的决定。
生气,是最无用的发泄
曾经看过一则寓言故事:一只骆驼在沙漠中行走,炽热的阳光加上长时间的不停歇,它又累又渴,看看身边,实在是没有水解渴,也没有可以果腹的东西吃。它内心变得焦躁不安。可偏偏祸不单行,正在这时,地上的一块玻璃碎片把它的脚掌硌了一下,疲累的骆驼顿时火冒三丈,抬起脚狠狠地将碎片踢了出去。
谁知这一踢,竟不小心将脚掌划开了一道深深的口子,流了很多的血。骆驼更生气了,一瘸一拐地走着,结果一路的血迹引来了空中的秃鹫们,围在它的头顶准备向它进攻。骆驼一下子乱了神,不顾伤势地逃跑,在沙漠上留下一条长长的血痕。
终于跑到了沙漠边缘,浓重的血腥味却引来了附近的狼。疲惫加之流血过多,无力的骆驼只能像只无头苍蝇般乱逃,仓皇中跑到一处食人蚁的巢穴附近,鲜血的腥味惹得食人蚁倾巢而出,黑压压的向骆驼扑过去。
不一会儿,可怜的骆驼就鲜血淋漓地倒在地上了。临死前,这个庞然大物追悔莫及地叹道:“我为什么要跟一块小小的碎玻璃生气呢?”这个故事中的骆驼,是不是很像现实生活中的我们?
一件小事能够激起我们心底的怒火,就像朱自清《背影》里写的那个父亲:生活琐事往往触他之怒…生活的重担,像大山一样压着我们,而那块玻璃瓶碎片,就像我们怒火中所浇的油。可生这样的气,没有任何意义;相反,却让我们吃尽了苦头,还有可能带来更严重的灾难。
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故事:
一天,季羡林和臧克家他们俩去小饭馆吃饭,隔壁桌坐了一位带孩子用餐的妈妈。吃了一会,女人就将孩子放在凳子上,自己去洗手间了,结果,小孩不小心从凳子上摔了下来,哇哇大哭。心善的季羡林见了,急忙去扶小孩。
而孩子的妈妈刚好从厕所出来,见到孩子哭的场景,以为孩子被欺负,就大骂道:“一个大人干嘛欺负小孩,要是我儿子受伤了,我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对此,季羡林没有还嘴,而是回到座位上继续吃饭。
这时,周围的顾客实在看不下去,指责女人蛮不讲理:“是你孩子自己摔倒了,这位先生好心帮你扶起他,你不问青红皂白就骂人吗?”女人觉得理亏,自己带着孩子走了。事后,臧克家问季羡林:“你明明被人误解了,她那样骂你,你为何不还嘴?”季羡林笑笑说:“和她争辩,事情只会越来越严重。她也只是爱子心切,不用太在意。”此言一出,不仅展现了季老先生良好的品行,更彰显了他做人的智慧。
《菜根谭》里有这样一句话: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意思是:被欺骗时,不逞口舌之快,被侮辱时,怒不形于色。我一直以为这句话是在教人学会“示弱”。而今才体会,这让人无尽回味的句子里,隐藏着做人的大智慧。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优惠|详情)里的一粒沙子。”往往,我们都无法改变烂人的存在,无法改变烂事的发展。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
不生气,你就赢了。
所以,我们不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