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认真的读完了欧文.亚隆的经典心理小说《当尼采哭泣》,在读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感受,一字一句的读布雷尔和尼采的精彩对话,仿佛看到了当代的大师亚隆和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布雷尔和尼采在交流的场景,又仿佛看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思想与尼采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相互靠近、相互交融,有时这两种思想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互相补充。
这是一本小说,其中的人物也可以作为精神分析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学习。
一、贝莎的分析
1、症状描述:感觉与运动神经失调(三叉神经痛)、肌肉痉挛(大腿肌肉痉挛)、怀孕的幻觉、妄想怀孕的分娩(“布雷尔医生的婴儿要出生了”)、失音、健忘。对水的恐惧,不能和不愿意喝水,经过对事件的再次叙述,释放负面情绪后,症状消失。手臂瘫痪以及出现视觉对头骨与蛇的幻觉,通过对父亲去世场景的叙述及情绪的宣泄,重新安排父亲去世时的家具布置,症状消失。书中提到,贝莎与布雷尔工作了几个月,后续有转到贝勒福疗养院进行治疗,前后估计贝莎的病程期应该是超过了一年。
2、诊断:书中布雷尔给出的诊断是歇斯底里症,根据贝莎的症状以及DSM对癔症型人格障碍的定义,个人认为贝莎应属于处在边缘或精神病性水平的癔症患者,而且也可以说在人格障碍的连续谱中是靠近精神病性一端的。(南希.麦克威廉斯在《精神分析诊断》解离性心理这一章节中提到安娜.欧的案例,说到“她是高功能多重人格…….,布雷尔和弗洛伊德认为她的解离状态只是癔症的一部分,而多数同时代的治疗师诊断她的主要病症就是解离)
3、动力学分析(依据书中的对话):
(1)非常爱她的父亲,或许爱得太过头了,所以她的病情被他的死亡给突然引发了“、“小爸爸,我亲爱的小爸爸”。对父亲过度的依恋,过度需求父亲的关怀,造成俄狄浦斯期的固着,贝莎的性欲化的防御机制非常明显,书中描述对布雷尔的挑逗,对年轻医生杜尔肯的挑逗,以及对这两个男人说出的同一句话“你是我生命中唯一的男人”都能证明这种防御机制在贝莎身上的存在,当然伴随性欲化的防御机制一起发生的还有压抑和退行,但书中并未直接提到相对应的症状或现象。“她每天早上都丧失了说母语的能力”,遗忘是癔症患者的基本心理特征。
(2)根据南希.麦克威廉斯对癔症心理的关系模式的论述,从书中对贝莎家庭的一些描述,推测她的关系模式。父亲是贝莎在人格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客体,在19世纪的欧洲,大男子主义盛行的年代,贝莎的父亲由于自身俄狄浦斯期发育的不良,在于女儿的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态度暧昧、挑逗,同时脾气暴躁,这种人格的父亲让女儿产生既想靠近又想回避的冲突,父亲成为贝莎的一个既兴奋有恐惧的客体。她用她的性感来吸引异性,以此来寻求安全和自尊。(以上叙述仅仅根据书中的描述进行推测)
二、尼采的分析
1、症状的描述:路.莎乐美的描述:“头疼、持续发作的呕吐、视力恶化、多日食不下咽、失眠、晕眩”“我有一个陷入绝望的朋友,我怕他会在短时间里自我了断”“他会提到自杀,但他并不寻求帮助”“尼采对权利的话题极其敏感。任何让他感到可能把他的权利拱手让人的程序,他都拒绝参与”
布雷尔的描述(部分对话和布雷尔自己的感受):“温文尔雅的感觉”“头疼和视力上的症状至少有10年了”“尼采那些小病小痛的复杂以及他对自己的观察的巨细糜遗程度”“穷凶极恶的头痛,在陆地上感到晕船——晕眩、平衡不良、反胃、呕吐、缺乏食欲、对食物感到恶心、高热、夜晚大量出汗,以致有必要在晚上换两三次睡衣及内衣,疲惫的压倒性发作,偶尔会近乎于全身肌肉瘫痪,胃痛、咯血、肠痉挛,严重的便秘、痔疮,视力障碍、眼睛疲劳、无情的视力衰退、经常流泪、眼睛内的疼痛、视觉模糊及对光线的极度敏感,尤其是早上。”“你情绪上的改变似乎与你的疾病有关联”“他有广泛的兴趣,他的人格有风采魅力”“他有罕见的内省能力”“尼采与其他人的接触是如此的少,他花了难以想象的时间与自身的神经系统对话”“布雷尔没有发现任何生理上的异常”“须臾的兽性欢娱,伴随的是几个小时的自我厌恶与清理自己身上的恶臭”“有三次我伸手出去尝试建立一座通往其他人的桥梁,而我屡次都遭到背叛”“第一我会失明吗?第二这样突然发病,会一直持续下去吗?还有最后一个,最困难的一个,我会像我父亲一样吗?我有一种正在恶化的脑部疾病吗?它会在我还年轻的时候就夺走我的生命,迫使我变成瘫痪,或更糟,变成疯癫或痴呆吗?”“尼采对布雷尔的表示无动于衷”“布雷尔感觉受到抵制和背弃”“每一次的意外,布雷尔察觉到,都紧接在他伸出一只同情的手之后”“无法忍受他人的亲近或提供帮助”“黑暗的情绪、受到背叛、生活在完全的孤独之中、严重失眠”“每次我一追究其中之一,我就无功而返”“至于黑暗情绪,他说他为有勇气去体验黑暗的情绪而感到骄傲”“或许他的一部分有自杀的倾向,但是有意识的那部分并不知情”“是每当我尝试表达我对他的感同身受时,他视之为冒犯,并且立刻摧毁了我们之间的联系”
2、诊断:书中两个当事人(路.莎乐美和布雷尔)对尼采的人格及人际关系的描述,以及布雷尔与其对话中的感受的描述,根据DSM对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尼采符合全部七项诊断症状,而且有严重的躯体化症状,因此,我个人认为,尼采的分裂样人格是处在在连续谱中位于边缘性和精神病性之间,更靠近边缘性。(如果根据电影《当尼采哭泣》中的描述有一段是路.莎乐美找到了尼采时,尼采正处在幻觉中指挥着乐队,这一段书中没有记录,这时尼采的病情应该比书中的描述更严重,应诊断为靠近精神病性一端)
(注:据网上的资料,现实中的尼采到了晚年已经是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小说中的尼采当年正处在40多岁的中年,我想亚隆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在描述尼采症状的时候应该是考虑过这种时间上的逻辑关系。)
3、动力学分析(依据书中的对话以及南希.麦克威廉斯对分裂样人格的分析)
尼采早年丧父,用他自己的话说“早年生活中充斥着女人…..,被无情又冷淡的女性所环绕……….,某些不健全的态度一定烙印在我身上…….,我就视与女人的亲密关系为畏途”。
在与布雷尔的交谈中,尼采的防御机制集中在投射、理想化、贬低。三个背叛,其中之一是路.莎乐美的背叛,尼采恨自己在内心无法驱逐路.莎乐美,为了缓解这种不愉快,将这种恨投射出去,认为是路背叛了他,所以他就“大部分的时间我恨她”。尼采不停地为了布雷尔对贝莎的热衷而责怪他,其实尼采责怪的自己,责怪自己也同样热衷于路.莎乐美。这是他的投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当尼采向路表白时,他讲路理想化为他的“一个真正的红粉知己、我的孪生的心智”。当他被路拒绝时,他会贬低路,路成了尼采诱惑他的那个女人,“她却对我不屑一顾”,同样的过程也在他与自己的妹妹、与布雷尔的互动中发生。
尼采的人际关系模式。在与路.莎乐美,在与布雷尔,甚至在与自己的妹妹的人际关系互动中,一旦两人的关系接近亲密,他会退缩,会感到恐惧,既想保持亲密关系,又害怕被这种关系吞没,既想保持距离,有难耐孤独。这种亲近——疏远、爱恋——恐惧的冲突模式是分裂样人格的主要关系冲突。
“分裂样人格的个体最为突出的是对社会期望的漠视”“分裂者的自体永远和他人保持距离”,这是南希.麦克威廉斯对分裂样自体的描述,这也适合尼采。尼采是这样来描述他的家“我的家就是我的衣箱,我是一只乌龟,把家扛在背上”。下面是布雷尔对尼采一段描述“尼采与其他人的接触是如此的少,他花了难以想象的时间,与自身的神经系统对话”。尼采辞去教授的职务、没有伴侣、很少的朋友、与母亲和妹妹疏远,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为的是摆脱限制和束缚。
三、布雷尔的分析
在这部小说里,对布雷尔的分析,更多的像是亚隆对自己的分析;对布雷尔的诊断,更多的像是亚隆对自己的诊断。在这里,贝莎没有被治愈,尼采也没有被治愈,因为是精神分析的治疗。但布雷尔被治愈了,尽管布雷尔相对于前两位来说是一位轻得多的患者,布雷尔的治愈像是亚隆用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结合治疗的结果。
布雷尔的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去世了,他母亲的名字也叫贝莎,布雷尔的大女儿的名字也叫贝莎,小说是虚构的,但小说的作者亚隆想表达什么呢?三岁是生殖器期,男性恋母的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时候,布雷尔的母亲去世了,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但人格的发展是不会因为这个时期的问题未解决而不往前发展,而对母亲的性欲,力比多却固着在那个时期的“母亲”的身上,而且还进入了潜意识里。尽管布雷尔在意识里从来都没有想到母亲、贝莎、大女儿之间有什么联接,但很巧合的是三人却有同样的名字,亚隆在这里想表达的是,潜意识的感受一直都在影响着布雷尔的行为。
布雷尔会对贝莎产生爱恋,也会在见到路.莎乐美的时候会感到心跳加速,如果用“性”来解释的话,似乎有点牵强。是布雷尔的欲望,是固着在三岁时他母亲那里的“欲望”,就像尼采的解释一样,“你爱的是欲望,而不是欲望的对象”。
在小说里,似乎看到亚隆并没有刻意的去给布雷尔下一个什么样的诊断,很可能亚隆自己也不想去下一个诊断,尽管布雷尔也表想出一些心理问题的症状,但大概都应该是在神经症范围内。
布雷尔的治愈一是归功于与尼采的对话,二是归功于小说中的弗洛伊德对他的催眠。
布雷尔与尼采之间的大量对话,充满了亚隆对精神分析与存在主义相结合进行心理治疗的探索。
在疗养院第一次与尼采对话之后,与弗洛伊德的对话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是穆勒无意识的一部分…….与无意识的融合”,显然这时精神分析的。布雷尔本想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去治愈尼采,在与尼采的协议中,布雷尔要求尼采来治疗他,而尼采用的是存在主义哲学来解释布雷尔的病症。按布雷尔的设想,利用这份协议来留住尼采接受他的治疗,可到了最后,在布雷尔不断的自我暴露之后,他内心的无意识的内容不断的意识化之后,很显然最后他得到了治愈。尽管治愈之前的转折点是弗洛伊德对他进行的催眠,其实就是布雷尔自己的自由联想,或者说是亚隆的自由联想。
布雷尔的一个梦“他梦见自己跟尼采在一个没有墙壁的房间里谈话,似乎是在一个剧院的布景里。…….”紧接着的第二个梦“他坐在浴缸里,水龙头开着,流出来的是昆虫……..沥青与昆虫让他恶心”。清醒后的布雷尔与自己的对话“他说了太多了吗?他着了什么魔呢,让他脱口说出一切,………,分享一切似乎是对的,甚至是在赎罪。”从这两个连续的梦里,好像看到了布雷尔在对尼采进行自我暴露后,自己在试图在接近自己的那个“欲望”,在与自己的“潜意识”在靠近,他自己感觉到自我暴露能的疗效了,在之后与尼采的谈话中,他渴望与尼采分享和进行自我暴露。自我暴露既是精神分析的技术,也在亚隆的团体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的治疗技术。
布雷尔“那推动我们繁衍的内驱力!肉欲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时精神分析的,是弗洛伊德的本能驱力。
“这时我的选择,一个人的精神是由他的选择所构建的”、“问题不在于不安,问题在于你对错误的事情不安“,这写是尼采的,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抽象的哲学解释让布雷尔局促不安,却会触动他的内心。
“我越对我自己承认这点,尼采就越能跟我融洽地一道工作”,这时布雷尔笔记里记载的,可以看到,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及适当的自我暴露是具有疗效的。
“对贝莎的想象具有不可思议的强制性,它含有某种隐藏又有力的意义”、“或许症状的消失是意义的信差,而且只有在它们的意义获得理解后,症状才会消失”。只有潜意识意识化之后,症状才会消失,这时精神分析的;只有寻找到症状背后的意义,症状才会消失,这是存在主义的;在这里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了。
在尼采流泪之前,布雷尔也流泪了,只不过,他掩饰过去了。在于尼采的对话过程中,在自我暴露的过程中,两个人相互共情了,两个人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互相被理解,互相被亲近。
两个人去了布雷尔家族墓地后,布雷尔在谈到他的父亲时有这样一句话“即使在他死后,他依然是我的听众”,父亲的形象已经内化成布雷尔自我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的自我与现实的那一部分自我的冲突构成了布雷尔人格的一部分,也是问题的来源。
从墓地回到治疗中心,尼采的一个观点引起了布雷尔的极大关注,“所有可能的状态必然已经出现过,现今的状态一定是项重复,而且,产生它的那一个与由它产生的那一个都同样类似,往后则回到过去,往前则进入未来”。这是尼采用存在主义哲学来解释布雷尔的父母及布雷尔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影响当下的布雷尔,如果用精神分析的观点可以这样来解释,真实的现在是过往或早期的重现,当下的人际关系是早期与父母关系的重复,移情、投射、投射认同、人际关系的预演都是早期重现,包括由此产生的感受和情绪。
布雷尔在被弗洛伊德催眠之后,有一句话“这些年来,我一直与错误的敌人在战斗。真正的敌人一直就不是玛蒂尔德,而是宿命。真正的敌人是衰老、死亡以及我本身对自由的恐惧。”真正的敌人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某个对象,而是对象背后的那个模糊的、抽象的、弥散的念头或那个意义,就是这些让布雷尔感到恐惧。这存在主义哲学的解释。
布雷尔被治愈了,是亚隆用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哲学把他治愈的。
四、尼采为什么流泪
尼采是在向布雷尔倾述了他对于他的母亲、妹妹等身边女人的怨恨,对路.莎乐美的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他自认为的三个背叛。有一个和他一样被女性折磨的经历的人在认真的倾听他的爱恨、抱怨、自怜,有这样一个人与他同命相伶,又是这个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他,他幼年未被关注、未被关心的渴望(感受)被勾起来了,他像一个孩子一样,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爱,同时现实中无人理解的委屈,这些一股脑儿的涌上心头,用精神分析的语言来描述就是他退行了,用孩子般的眼泪来表达这些感受。
尼采最后离开的时候热泪盈眶,宿命(真实的尼采)让他必须离开,与其说是被布雷尔的感动得流眼泪,不如说是早年分离的焦虑(感受)又一次让他用眼泪来表达。